摘要:电力供应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而配电营业是电力供应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高配电营业用工管理质量,对于提升提高配电营业业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安全事故风险发生率,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现阶段配电营业业务的用工管理情况,探究了基于信息化背景提升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水平的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提升;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
1 现阶段配电营业业务的用工管理情况分析
受到传统电力系统运营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地区在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模式与时代相脱节,在工作模式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员工日常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电力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服务质量,给电力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市场性问题。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电力企业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用工量比较大,用工管理质量不高。由于部分供电所没有实行人员定额管理,造成员工数量比较多,超员率相对比较高。再加上缺少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比较严重的管理问题。例如对工作人员上岗时间和下班时间缺少监督,迟到早退现象比较严重,工作质量和效率偏低,时效性不高。再加上电力企业基层岗位用工大多为聘用的社会人员,这样就造成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不高、岗位责任意识欠缺、服务态度有待加强。这样不仅容易降低配电营业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会影响配电网的运行安全性;
其次,薪资模式存在一定不合理问题。部分配电营业业务人员的岗位薪资偏少,与其心理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其日常生活要求。而且员工的岗位薪金大多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岗位基本工作,另一部分是岗位绩效奖金。然而从整体来看,部分岗位的绩效奖金偏低,即便多干很多业务也不会使工资发生质变,这样就导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工作动力,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到位”现象。此外,部分聘用岗位按照工作时间进行计费,这样就容易出现时间记录不准确,最终出现劳务纠纷问题;
另外,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配电网运营具有比较突出的工作量大特征,因此需要招募数量较多的工作人员。然而从整个工作队伍来看,存在员工素质偏低、技术水平不高、先进理论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充分、个人学历和受教育水平偏低、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欠缺,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安全事故或者客户投诉问题。
2 基于信息化背景提升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
2.1 转变管理思想,积极完成管理理念创新,提高用工管理水平
在新时期的信息化背景下,电力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用工管理模式,要全面落实“劳动岗位定员定额”管理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工作质量和时效性为着力点,全面提高用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首先,电力企业配电所在落实“劳动岗位定员定额”管理模式时,可以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试点,着力开展试点单位的新模式运营与管理工作,为后续的全面推广积累宝贵的经验,收集一切有助于提高用工管理水平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各个试点单位带动其他单位共同落实,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改革模式,能够实现用工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对于提高员工工作质量、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2.2 全面落实劳动定员管理模式,实现岗位人力资源合理调配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对配电网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内容,将其作为需要完善的试点工作。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配电网工作岗位的员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岗位人力资源调配工作。找出岗位员工数量较多的部门,然后对人员紧缺的岗位进行补充,做到员工岗位平行调动,这样能够保证各个岗位员工数量最为合理,避免出现“岗位多,员工少、岗位少、员工多”的问题。此外,还需要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设计工作时效限额管理,这样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工作拖延情况。
2.3 采取定额管理,采取岗位工作责任制
对所辖区域内的供电所开展调研,制定符合供电所业务需求的典型工作项目,形成本地区的供电所工作项目条例,并组织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运维检修部门、电力营销部门对工作项目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和模拟演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供电所的意见。针对电力检修、运维、收费等各种典型的工作项目,对其设备安全、线路更换、超标收费等各个分项实行实际耗时费工时测量,从而形成相应的工作限额标准。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做好各个工作地点往返时间的测量工作。通过积极已推行定额管理工作,对供电所的工作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了供电所工作任务分解成为分项目,再由分项目责任到人,确保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4 做好定额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提高用工管理规范化程度
在积极推行劳动定员和定额的基础上,供电公司还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县公司供电所配电营业劳动定额管理系统,规范用工管理。定位系统的开发建设,可以将供电所的各项典型工作项目、项目定额以及选择供电所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录入到系统中,然后结合具体的工作计划生成相应用工方案,从而保证供电所能够高效利用人力资源。而且利用该系统还能够准确、详细的记录每一名电工派工次数和工作时间,然后按周、月、度和年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累计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将其和员工的绩效考核结合在一起,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依托定额系统,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掌握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避免了供电公司派工的随意性,保证工作任务更加均衡。
2.5提升全能型供电所营销(配电)合一管理效果
在电力供应系统中,供电所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单元,主要承担着电力供应与基础性服务职能作用。但是在新时期的配电营业业务中,供电所逐渐走向全能型管理方向,集电力营销、配电管理于一身,使配电所的营销管理和配电管理变得更具规范化、现代化、市场化特征。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全面提升配电所岗位人员素质,重新完成配电所工作岗位的设置,一方面,要提高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全面的岗位培训与教育工作,使管理人员更能胜任新时期的变电所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以及人员水平,采取“人性化管理”,根据员工的特点将其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样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提升配电营业服务质量。
2.6确保安全供电可靠性降低线损,提高服务水平并降低客诉率
线损问题一直是供电企业研究的重点内容,如果线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会影响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会出现大量业务投诉。因此供电企业应当将线损管理工作落实到供电所,由台区经理、客诉受理员、线损管理员等岗位员工共同参与,实现全员处理线损问题。变电所要安排专人进行设备巡视,确保在线损故障发生前完成处理。针对不同的运行系统和设施制定相应的巡视周期,并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对线损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可以在微信群中进行“线损监控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管理人员都参与其中,群内可以进行线损工作检查、评比、问题交流与处理等,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供电所的管理水平。
全能型供电所需要以提升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要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从而提高配电室的营销与配电质量和效率,实现智能化运行。可以借助微信、支付宝等软件,将电费查询、电费缴纳、故障报修、客户投诉、意见建议的提出等工作转移到线上,这样不仅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同时也能使电力运营企业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与意见,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客户的服务满意度,降低客户投诉率。
3 结语:
新时期的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定员定额管理理念的落实,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因此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定员定额用工管理的积极作用,要转变管理思想,积极完成管理理念创新、全面落实劳动定员管理模式、采取定额管理,采取岗位工作责任制、做好定额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这样才能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燕.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业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J].消费导刊,2018,000(009):257.
[2]黄明廷.信息化手段提升县公司供电所配电营业业务用工管理水平[J].新农村(黑龙江),2017(5):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