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很多普通农村高中生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只能望“文”兴叹,不能深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和内涵美,也不能感悟文言文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那么,基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普通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开展文言文翻译教学呢?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对策
古代汉语书面语以文言为主要表达方式。文言这种定型化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通过文言写就的作品承载了“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明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特别是被编选进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集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语言精练的文言文来说,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进而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文通字顺地翻译,并在长期坚持中积累文言文语言经验、培养文言文语感,最终形成较好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以《阿房宫赋》为例,学生至少要诵读三遍。第一遍读是学生自读,要根据课文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全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并将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便于向教师提问;第二遍读是在教师重点指导后的精读,在教师对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进行讲解指导的基础上,学生一边读一边翻译;第三遍读则是品读,即教师补充结构、背景等知识后,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翻译内容进行完善、改进。在这样多次诵读后,学生不仅可以基本完成翻译任务,也能细细品味文章内涵,培养良好语感。
二、多提问,发展思维
提问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推动课堂发展的好办法。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直击学生的翻译“漏洞”,让学生发现自己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积极思考改进,从而既实现了精准翻译,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劝学》时,有学生认为这里的“劝”就是“劝告”,文章题目可以翻译成“对学习的劝告”或“劝告人们要好好学习”,对此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的态度仅仅是劝告、说教吗?”学生就明白“劝告”两字翻译得不太合适。然后教师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明白文章主题是“勉励大家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才干,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从而明确作者的态度是“劝说、勉励”,因此这里的“劝”翻译成“劝勉”更合适。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展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多交流,深化审美
普通农村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其在语言表达、行文结构、立意内涵上的审美不容置疑,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升学生审美与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因而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切实感受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美,促进学生自身情感、思想的发展与提升,深化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学生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进行交流与讨论,一个学生说:“‘鸟倦飞而知还’即小鸟飞累了就知道回巢休息,那‘云无心以出岫’呢?若‘云’译成‘白云’、‘无心’译成‘无意地’,其大概意思就是‘白云无意地飘出山峰’?我觉得这样翻译不太合适。”另一个学生说:“其实这两句是在说陶潜认为辞官归隐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就像是倦鸟归巢一样,因此可以译成‘云气自然地冒出山峰’。”这样,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在翻译上达到了“雅”,还促进了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多积累,传承文化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文言文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帮助其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翻译和传承古代文化奠定基础。例如《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拔擢”为破格提升,类似的文言文表达还有“陟”、“迁”、“转”、“徙”、“调”、“出”、“补”等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更准确地翻译,师生可以一起总结古代官职变迁的各种称谓,并加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时常翻阅并尽量掌握。这样不仅为学生精准翻译创造了条件,也使其积累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五、增加古诗文的阅读量
2017版新课标着力提出要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数量增加,对古诗文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代入和创设文言语境的能力,我们面对现代汉语中的一段没有标点的语句或段落,可以迅速地进行断句理解句意,因为我们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没有现成的语言环境,但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古代作品的阅读创设环境,对文言文的语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自然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普通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情,从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步骤出发,将文言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知识紧密结合,通过对学生坚持不懈地长期训练,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26-30.
[2]齐泽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阅读教学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2):63-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普通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