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更加注重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由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当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跟随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学习和探索。教师要充分地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由于古诗词当中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通过古诗词来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初中语文培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初中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使命,还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必须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因为课本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涉及传统文化,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也包括了文学名著、成语典故以及古诗文,等等,这些全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及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都不正确,不仅不会大范围传播传统文化,还会导致学生内心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仅仅介绍考试大纲的部分内容,课堂教学中也只是采用机械化的解题方法,并没有深入分析问题,这样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很有可能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是枯燥乏味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通常,初中语文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很少会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尽管有些教师自身具备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但是却采用了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比如:仅仅具备形式化的教学活动,难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跟传统文化相关的语文知识,而这类语文知识所产生形成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等,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很多在内容上并没有给予全面的解释。如果教师可以对此类知识点进行发掘和利用,通过掌握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讲解,则一方面能够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在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了解,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系统化水平得到提高,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例如对于《隆中对》,教师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点以后,对诸葛亮、刘备当时所处的境地进行必要的介绍,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到跟其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与文学知识系统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3深入探究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依据,而且还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所以,为了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语文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地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比如,在学习《论语》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儒家思想带入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在学习《塞翁失马》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与道家有关的辩证思想……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4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就要熟练地掌握语文教材,以语文教材作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渗透。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进行语文教材资源的合理运用,寻求教材当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且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教学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提升和拓展。学生在全神贯注的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5开展情境教学,感受传统文化
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合理运用形象,创设适合的经典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之一。结合各类课文的特征,充分考虑生活体验,通过视听渲染以及图片等方法,缩短与文本的间距,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体现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认识古诗内容,准确发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其次,学习语文必须要做到形象感知,了解意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6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作用,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
目前在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中,采取的还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地位。其实,学校应该理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地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与总结的作用,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相应的教学能力、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等,可以凭借自身出众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加以自己的独特理解,以一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插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地吸引学生。此外,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展示,每天展示一点,长时间积累下去就会形成一个较大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了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语文教师应将其视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做到自己能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然后再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维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8-179.
[2]张录寿.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20(01):47.
[3]马鹏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2-13.
[4]李举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52.
[5]杨拴锋.摭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