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及整改措施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李媛媛
[导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是幼儿的启蒙阶段

         摘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是幼儿的启蒙阶段,是人一生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一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存在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大力宣传“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承诺让幼儿在上小学之前学会多少拼音、汉字、英语、心算等,以此吸引家长眼球、招揽幼儿,严重误导了家长、但是这些幼儿园这么做,是严重违反了国家政策、违背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浅谈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及整改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原因;表现;整改措施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开篇便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一)幼儿园偏重小学知识的学习,采用小学课堂的模式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始加设古诗班、英语班、算术班等,帮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相比于对孩子认知、情感、技能的培养与锻炼,这些课程的课堂内容更倾向于学科知识的记忆与背诵,例如拼音、字母、乘法口诀表等等。从内容上看,这与小学的教学相同。而在结果评价上,也是如此。老师往往以讲授学科知识的形式进行教学,不关注教学的过程,直接根据知识学习的结果为孩子写评语、打等级,孩子在其他不同形式活动中的表现往往被忽视。为了保证这些知识的学习时间,幼儿的游戏及户外活动时间不得不减少,每天在园的大部分时间仅仅是坐在板凳上。幼儿园每天的课程都有规定的课堂程序,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符号化的教学,孩子们的桌椅排列得十分整齐,统一面向老师。幼儿的生活形式制度化,老师会进行严格的班级管理,对班级秩序做出要求,整体的氛围相对紧绷。
         (二)对幼儿的正常发育造成危害
         学前幼儿的身心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生理方面肌肉组织与心肺功能尚未成熟,在“小学化”的教育工作中强制性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出现身体疲劳的现象,危害其身体系统的发育。且学前幼儿具有好动、爱玩的特点,而在“小学化”教育的过程中会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做功课,导致其在课业的负担之下缺少玩耍时间,天性被遏制,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二、幼儿园“小学化”的成因
         (一)教师缺乏正确教育观念
         目前学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会在教学中设置小学课程,导致出现“小学化”的现象。同时,学前教师尚未意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中一味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没有根据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等合理开设相关的课程,这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根本原因。
         (二)家长缺乏正确教育观念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所以他们在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时,就会要求幼儿园课程能最大程度提高孩子文化水平。久而久之,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多少,便成为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之一。部分幼儿园为了增加生源,便迎合家长要求增加了许多小学课程,以便幼儿在进入小学能轻松应对小学课程。但是幼儿园及家长却没有认清幼儿在幼儿园时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一味地追求课程小学化,只会打乱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幼儿园理论课程多,游戏活动少。一些家长认为游戏活动对幼儿学习发展没有作用,耽误孩子时间;幼儿园不能贯彻以游戏活动为基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幼师也是以讲授理论课程为主,忽略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幼儿未来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对策
         国家三令五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把“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放在了首要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注重保教结合。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传授基本的文明礼仪,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2018年8月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开展幼儿园“去小学化”专项治理。这都说明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去小学化”的重视程度,也表明国家对幼儿园课程开设的明确要求和指导精神。
         (一)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幼小教师加强沟通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管理部门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严格把关,提高对获得教师资格证的要求,要求幼儿园及时跟进在职教师的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学思想。如果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错误思想,应该及时纠正。教师与教师之间保持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且不仅仅局限于幼儿教师之间,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该保持沟通。
         (二)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严格落实“去小学化”
         幼儿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实施“准点教育”,开展相应的多元化主题课程。幼儿园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教师引导、支持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反复尝试和探究,借用同伴、材料、环境,在探索、操作、发现、体验、交往及表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自主的氛围中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新经验新发展新成长,达到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要解决“小学化”问题,首先就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充分意识到学前幼儿的特殊性,不再只关注幼儿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内容,而是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能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家园互动的方式,为家长全面解读幼儿教育方面的政策,使其了解到幼儿教育的意义与主要特点,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
         (四)加强教育部门的监管,开展专业培训。
         各地要按教育部有关要求,认真制定幼儿园教师专项培训方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幼儿园转岗教师岗位培训、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补偿培训、师德师风和安全意识全员培训等。
         幼儿教育可以算是教育部门一个疏忽的点,没有相对来说统一的课程和健全的教育体系。只是每个幼儿园有着自己的自主权。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统一教育课程并且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教育体系。严厉打击这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对出现问题的学校进行整改。并且在社会普及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结束语
         “小学化”问题的发生原因,就是家长与教师尚未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过于重视幼儿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幼儿的天性。这就需要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同时改进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小学化”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斯婷.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成因及解决策略[J].林区教学,2020(02):119-121.
[2]黄卉.无微不至,循循善诱——浅谈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221.
[3]郑凡红.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48-49.
[4]黎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政策的实践及其改进[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12-16.
[5]顾林永.试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优化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