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谋求合作的主要内容。环境意识是一个国家国民意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与其他教育工作相比尚处于摸索阶段。与国外的环境教育工作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于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就确定了环境保护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5年9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及学术会”上,强调了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显然,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必须从学生抓起,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虽然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自由,但是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成了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了学校刻不容缓的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为重要,从娃娃抓起,让环境意识注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树立环境观念,成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事。数学教学中,要利用数字特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些做法。
一、结合题目,设计比较,增强节约用水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通过观察,比较,对数据的分析,才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才能树立学生环境意识。
如,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0页有这么一道题。“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1时大约浪费掉 升水。大约几时浪费的水就可以供一个人维持一天生命?一个月漏掉的水可以供一个人维持生命大约多少天?”教学时,我没可草草了事,而是引导学生计算,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水龙头漏下的水10滴大约是1亳升。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30滴,那么1时大约浪费掉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维持一天的生命。一个月按30天计,大约浪费130升水。通过计算,学生知道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我们班上每一家的水龙头都不关紧,一个月要浪费多少水?一年呢?如果全校学生每家的水龙头都不关紧,一个月要浪费多少水,一年呢?渐渐地扩大人员范围,让学生感到吃惊,从根本上认识这不是小事,激发起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珍惜每一滴水。
二、拓宽知识面,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数学教学不能一味地强调计算、分析,解答题目,围绕本学科知识转,也要重视其它知识的渗透。尤其是现在的教材,教师只有认真解读后,才能找出教学例子最好的东西,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其它知识。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24页有一道题。“某地原有鱼类约280种,由于环境污染等多种原因,现在约剩下270种,比原来大约减少了百分之几?”像这样的题目,我想能解答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渗透环境危机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鱼类减少的原因:如煤矿资源的大量开采,煤水对河流的污染;部分人对鱼实行电捕或者是放药;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大量使用,残余农药的影响等,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再联系其它的动植物,交流、讨论减少的原因。知道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每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对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激发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地方都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树造林成了一件保护环境的大事,但是人们对森林认识不够,对森林保护不重视,不注意自己的习惯,从而导至森林火灾不断发生,减少森林面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森林的作用,增强森林保护意识。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0页的题目。“据报道,1871年某地的森林发生了一场火灾,烧毁了大约20亿棵树。”这道题就是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材料。教师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森林、空气、纸张、水源等相关知识的联系。通过交流、计算,让学生知道森林的作用。据测算,每生产50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每棵大树每天可以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照这样计算20亿棵树一天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产生多少氧气,让学生明白森林是一个天然的空气净化器。然而现在的砍伐、火灾等许多人为的原因,在不断减少森林的面积。为了保护森林,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开展节约用纸,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用火安全等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森林,增强学生的森林保护意识,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
总之,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小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从全局出发,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学生抓起,提高整个民族的环境意识,共同去保护和改善环境。
通过实践,笔者感到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穿始终。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环境教育毕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项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复杂工作,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绵延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使得从未面对过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的中国人在环境意识方面先天不足。从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再付诸自觉的环保行动,不是几堂课就能做到的。因此,环境教育任重而道远。面向21世纪,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教师的培训,并且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