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媒体的大环境,高中生一方面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思维、行为模式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在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学生的媒介素养,发展学生判断分析以及应用媒介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借助信息来认知世界,也消除虚假信息所带来的障碍。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政课堂;信息应用;能力
引言:目前,媒介素养逐渐成为个体必备的一项素质,虽然高中教学体系中仍未纳入媒介素养教育,但需要将其融入思政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展媒介素养,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处理媒介信息。本文从思政教学的立场出发,简单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学生的媒介信息应用能力。
一、媒介素养
当前社会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个体想要借助各类媒介来认知世界、发现真理,就必须具有基本的媒介素养,也就是要能够正确地解读和批判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创造和传播信息,可以灵活地借助信息来发展自己。在具体的教育环节,先要强化学生对媒介的认知,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了解媒介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运用媒介的能力,并且在科学的运用中实现自我成长。
二、思政课堂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高中思政内容较为丰富,而且涉及很多维度的知识,比如文化、哲学、政治等,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媒介素养方面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补充和扩展知识内容,促进学生认知和理解知识,另一方面就可以借此发展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学生懂得正确地认知网络信息。比如在传统文化继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网络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误解和攻击,让学生就这些信息进行探究讨论,并且以教学内容为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道理。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发展出辨别信息的能力,学会批判性地思考[1]。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
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储备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大多来源于网络,可靠性有待考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媒介扩展了学生的信息量,但高中生往往没有能力整合处理这些信息,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较为不利。所以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引入互动式教学,和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模式,在交流沟通中整合与更新学生的信息储备,进而发展学生媒介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与思政知识相关的网络事件,然后和学生展开沟通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展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教师以思政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反思和质疑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发展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在实践中发展媒介素养
总体来说,媒介素养的内容较为丰富,不仅包括学生解读和判断媒介信息的素养,也包括具体的媒介知识与媒介的合理应用,因为作为独立个体,学生不仅会接受媒介知识,还会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和传播媒介知识,所以思政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在实践中发展培养素养。比如在关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创建微信公号,然后将相关知识分为不同的专栏,再根据各个专栏的要求让学生分组收集知识内容,比如关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内容,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同时,就需要辨析和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并且借助公号学会如何正确地传播信息,逐渐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伪信息,甚至是故意造谣的信息,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最大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种信息洪流面前可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学模式,看到学生的自主性,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要避免采取灌输式教学,而要以具体的网络案例、情景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投入体验某个情景,在体验中认知到网络信息的双面性,并且在多维探讨和互动中,发展学生对于伪信息的免疫和辨别能力[2]。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发展正确认知的不是教师的说辞,而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中的思维转变,这是学生发挥自主性的体现,而作为教师来说,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网络案例,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强硬地告诉学生关于媒介信息的是非对错,只有在深刻体验和感知之后,学生才能够对媒介信息形成客观中立的态度,并且学会运用媒介信息来发展自我的认知和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与思政教育之间在目标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学生思想认知、道德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知识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于媒介信息的科学认知,能够判断和分析出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发展出对于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慧.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入媒介素养教育意义分析[J]. 高考, 2017(30):8-8.
[2]刘海. 媒介素养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5(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