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反馈,也是检验学生对待学习是否重视和认真的一个侧面。通常来说,作业多数局限于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多数是以练习习题以及完成一些手工制作的益智类练习,而将小学生德育活动变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活动时,去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德育事件,让学生感受德育的重要性,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教育任务 德育作业 道德素质
随着新时代教育水平的提高,校园教育的模式也逐步地复杂化与专业化,而德育教育也在渐渐地被重视起来,由此在校园教育中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与德育教学等。在家校联系日益紧密的教学工作中,针对目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德育课程的设置与延伸,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让校园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学校和家庭应该高度重视的议题。在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察觉到,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布置“德育作业”,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文化学科在传统做法上的作业模式,我们实施的德育作业没有采取读读写写、背背默默、算算计计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行动中认知,以实践活动代替口头上的传道解惑。我们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全面提升其道德为目的,学生可以单独参加一件德育活动,也可以跟同学朋友或家人,共同参加的一个或多个类型的德育活动,更好地达成家校教育团结一致的德育效果。这样就可以将“德育作业”变成一类小学生应该去主动完成与实践的作业了。
一、德育作业的内容与重要性
德育作业,顾名思义就是以道德教育为首要目的,由学校教师对小学生布置的其中一个类型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闲暇时间,陪同父母或者邀请好友,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有关违规道德的事件,尽力去阻止违规道德的行为,例如劝阻行人横穿马路、劝阻小朋友不要随地吐痰等行为。学校教师对小学生提出了作业要求,明确了活动目的,引发了激励机制,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只有自身做好德育大使,才能起到身正为范,进而在身边的同伴中起到互相影响和共同进步的作用。从而使得身边的人遵守道德,重视品德,类似于小学生做好道德规范,不打架,不说脏话,积极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所产生的道德模范就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遵守道德,与人和睦相处。
而德育作业的产生,让学生意识到可有可无的德育活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且随着学校逐渐重视德育教育,所提出的德育作业也会更加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做好事,遵纪守法的表现来简单完成德育作业,并且在完成德育作业的时候意识到德育活动的重要性,渐渐地将完成德育作业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在日复一日的习惯养成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
二、实施德育作业的基本原则
(一)德育作业应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总所周知,德育课堂的载体是《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实施与理论的引导,但是德育绝对不能离开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和熏陶。在校园内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德育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下思考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付诸实践。从课堂作为起点,在课后进行实践,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实践,成为一个循环体。
在当今“圈养”现象泛滥的育儿时代,家长尤其注重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呵护和关注,尤其着重于对孩子情绪的探讨和干预。久而久之,我们所看到的孩子,缺乏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对同伴的理解,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出现的一点小问题,就足以让孩子们急于向身边的人求助。作为学校里的教师,如何根据德育课程的设置,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成为自己的小主人?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精神。例如,在《今天我当家》这一个主题教育中,我在微课掌声通上布置了一个家庭亲子作业,周末在家,家长放心的当一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为父母的角色。学生必须要从“搭配一顿营养家居早餐”开始,到“饭后陪着父母散步”,再到“提醒父母洗漱完毕再上床睡觉”结束,让学生回顾一下平时父母是如何照顾其生活起居,并反思父母日复一日的重复这样照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周一返校的德育课堂分享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反馈了自己不会做饭,但是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慢慢学习了一点点做法和技巧,有的人反应了在家里打扫卫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通过互换角色的家庭活动,孩子们学会了照顾身边的人,懂得了感恩父母,德育课堂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二)德育作业应注意主题性与时段性
作为一项作业,德育作业自然也离不开的主题,而平时的学习作业多数以课本或者知识作为一项主题,对于德育作业来说,最特别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感知,将外在的理论内化成认知。
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课堂中研究出,将语文课本的文章与显性生活进行链接,所形成的一套独立的德育作业。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班主任教师紧紧围绕“地震献爱心”这一主题,在班会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语文教师通过讲述课文中的父子情深以及他们为党为国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渲染,引导学生领悟大爱为疆的情怀。在当天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总结了灾难对灾区人民带来的危害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奉献自己的爱心。于是,通过微课掌上通为载体,教师给家长布置了这样一项亲子作业:我能为灾区人民做什么。学生回到家跟父母适时讨论了如何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后,在父母的引导和配合下,付诸行动。在下一次的班级活动课中,学生们纷纷表达他们的心情,同时分享了他们做法。例如,有些孩子给灾区中的孩子写上激励的话语,寄去安慰卡。有些孩子主动联系了社区志愿者部门,捐献了他们的玩具、书本、生活用品和衣物等等。通过这样我手写我心的情感交流或通过各种平台进去捐献物资的实质交流,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困难更加清晰,天灾的危害更加紧扣其心,同时对表达爱心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德育教育效果良好。
德育作业的布置和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化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在布置德育作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段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设立不同的德育主题,甚至要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在某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学生经常犯的错误,那么就用那个时期的问题布置一项作业。如,发现有些学生喜欢擅自给同学起外号,嘲笑身边的学生。面对这种问题,首先要在班会课上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批评,让大家知道这种现象是违规道德的,同时也是可耻的,针对这样的热点问题,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布置德育作业《为班里的同学起好听的名字》,也就是学生们根据这个同学平时的一些优点或者经常做过的好事,对这个学生进行“取名字”,例如“勤洗手”“爱干净”“乐助人”等外号,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身边的观察,给同学起好听的名字,而受到支持的学生也知道了自己平时做的好事是值得的。这样一来,德育作业就变成了校园学习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三)德育作业应讲究独特性与亲子性
每一项德育作业是具有独特性的,我们给学生布置的德育作业,最终目的是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但是德育作业的实施和完成,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中进行,因为每一个适龄小学生,除了在校园内的学习时间,课后的绝大部门活动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父母及家人就是和孩子共同完成德育作业的主要人物。德育作业不可能像其它学科的作业一样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一个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都不同,父母的认知层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规范。但是教师布置的德育作业应该要有一个固定的范围,然后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答案。师者有大爱,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就是教者无类。面对孩子们反馈回来的不同形式的德育作业,教师应该根据每一项德育主题作业的不同,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评判和引导。德育作业的布置和实施,将家校联系的作用最大化,筑建起了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从而将德育小作业变成德育行动,最终通过教师、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形成教育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一个合力。
例如,在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来临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亲子动手抒写心里想对父母说的话,以寄信、微信或者面对面述说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和祝福。为了突出每一份德育作业的独特性,教师没有既定的模式发给学生,如果是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只是建议孩子们在留言区给予父母一点点的空间,让爸爸妈妈看完或后留下感想。通过这样的互动,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加深入的沟通和表达,同时为以后亲子在之间的相处模式提供了新的渠道,很好地促进了亲子互动和家庭和睦。母亲节或者父亲节过后,老师将收集的卡片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向孩子们提问有没有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爱的回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爱父母的,同时父母也深爱着自己的子女,这时候的德育作业也成为了家庭润滑剂。
总的来说,德育作业的布置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家庭作业布置,在小学德育课程延伸学习中意义重大,需要学生和父母一起用心沟通和努力完成的。作为小学生灵活魂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以德育作业为载体,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日常德育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一生的道德养成打下规范的基础。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日复一日的德育教学中,通过德育作业的探索和实践,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争做新时代的三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中国国家教育委员,2008年3月颁发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551.
【3】刘玉祥.学校德育评价的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9).
【4】张晓莉.发展教育论指导下的德育评价[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