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杨晓东
[导读] 小学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面对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要从改变德育意识和观念入手,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
         1导言
         学校教育可以看成是三个方面的教育: 德育、 智育和体育,其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思想基础,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 不断完善自身。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启蒙和打基础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当前的问题以及具体原因
         2.1暴露的问题
         ( 1 )逆反心理。许多教师表示,目前小学教师对于组织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没有兴趣,对这些活动是“没有自己”的态度。 同时,在许多学校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只一味灌输德育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助长了学生的叛逆心理。( 2 )双重人格。 有的同学在校表现优秀,日常表现也很好,同学和老师都很有礼貌,各种班级活动或积极参加劳动。 但是回到家,摆出一副“只有我”的样子,自私、任性、懒惰,不想做一点家务。( 3 )言行不一。有些学生从小就学会说话,从他们口中说出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往往表现很差。评论别人是滔滔不绝的,为自己辩护时,就要推卸责任。
         2.2原因分析
         ( 1 )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 , 也要与时俱进 ,根据不断进化的概念进行创新 , 目前小学德育仍然沿袭着过去传统的德育内容。当前小学生对这类德育内容缺乏兴趣,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2 )理论重于实践。 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 道德教育才可以保证其教学效果 , 然而 , 大多数学校仍处在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概念分析的阶段 , 没有意识到学生的重要性 , 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实践教学 , 不能增加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 )德育理念与学生的成长目标相悖。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许多教师的个人行为严重侵害了教育的基础。为了个人职称评定、高级评定和工资晋升,只会一味地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在道德教育方面,很多老师认为没有必要,不需要参加考试,所以,他们也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这种德育观念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
         3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3.1从小培养学生德育素质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贯串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小学阶段正是为德育教育夯实基础的时期,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德育教育从小培养的方针。 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初期, 教师就可以着手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明确学校的学习纪律等,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体现。 另外,教师还要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目标。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还要把课本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他人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怎样去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品格,切忌“照本宣科”,不能对课本知识过于依赖。
         3.2运用热点事件调动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往往使德育教育教学事倍功半。 明明教师很努力地传授知识,学生却对于课堂内容不感兴趣,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等进行细致的了解,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过枯燥,没有实际的例子,学生也很难融入教学场景。 这时,教师可以试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让他们自愿参与德育教学的讨论。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同理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对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借助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使之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
         3.3注重德育教学的实践性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将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共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 教师在对策划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对活动的内容严格要求,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融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时,要把“教育性”和“实践性”始终贯串于实践活动的始终。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层层递进,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 教师可以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很多,比如:带学生去养老院和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到附近的科研基地看展览;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等,通过这些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让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趣味化,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3.4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重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兼顾道德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光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如:迟到早退、和教师及同学的关系、 学雷锋做好事等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评价机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在对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德育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 并做出合理的分析,不断更新道德素质评价标准,让德育素质评价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3.5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针对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缺失的问题, 教师应当与家长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让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长德育教育培训会, 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德育教育观念,学会德育教育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在课堂上对家长和学生的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找出相应的德育教育措施。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在玩乐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成长。
         4结语
         总之,小学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果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很低。因此 ,教师应重视道德教育,积极传递他们的想法和创新道德教育方法 , 以提高在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 使学生成长更健康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璐. 谈谈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与方法[C]. .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07.
         [2]李艳芬.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学周刊,2018(02):51-52.
         [3]齐玉静.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相关方法分析[J].才智,2015(18):77.
         [4]关蕊.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230-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