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绿色行为习惯现状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廖晋芳 彭道琼
[导读]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职生绿色行为习惯现状

         摘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职生绿色行为习惯现状,本课题以绿色行为习惯关键词在中职生与教师群里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教师绿色知识调查和对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调查,发现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加强中职生的绿色行为意识,使其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关键词:绿色教育  中职生  调研
一、调研对象
         为深入了解当前中职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本课题组调查了常德市三所职业院校(原常德财经学校、原汽车机电学校、常德技师学院),调查以问卷星的形式发放给学生,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意识、身心健康、人文学习、社会责任方面的绿色行为习惯的认知、实践及教育情况,共计24个问题。具体调查过程是在三所中职学校选取学生及老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选取了3070名中职学生和160名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学生涉及专业有数控、模具、电算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服装设计、汽车修理等专业,既有农村学生占78.31%,城市学生21.69%,年级分布为职高一年级至职高三年级,其中一年级学生问卷1558份。教师则涉及有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采取了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问卷星平台向本校及外校的师生发放问卷链接,其中有效教师问卷为160份,有效学生问卷为3069份(男生1470人,女生1600人),有效率几乎为100%,并采用spss22统计分析工具对所获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学生对绿色教育、绿色行为习惯认知贫乏,中职学校对绿色行为习惯教育体系上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39%的学生比较了解绿色教育及绿色行为习惯,大约88%中职学生对开展绿色德育教育、增加绿色发展、绿色素养、绿色行为有关的课程持肯定态度。可见中职生对绿色行为习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具体,了解渠道也非常有限,大部分是来自于学校教育,在一些方面的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也缺乏更为系统深入的绿色知识教育。
2、中职学生绿色生命成长意识淡薄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24%的同学不喜欢体育课或体育锻炼,学生懒于运动,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容易生病。 虽然有约97%的同学敬畏生命,但2.6%的同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确定会珍惜,27%的同学动不动就和别人发脾气,说脏话或是大打出手,可见学生的生命观教育还有待加强。
3、中职学生生态绿色行为实践少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出行方式中有53.39%的学生步行或自行车出行比较环保,但只有约36%的学生会主动垃圾分类。87%的同学都有使用一次性饭盒的习惯,79%的同学喜欢路边三无食品,说明学生对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淡薄, 76%的学生缺乏绿色环保、身心健康方面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70%的学生认为学校、班级开展过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讲座过少,由此可见生态环境、身心健康方面教育在各学校的重视度不够。由此可见,在紧密联系生活学习的一些行为上有绿色意愿需要,但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践行行为不全面,这实际上与前述的中职生对绿色行为习惯认识不够深入也有关。
4、中职学生绿色生活方式难养成
         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绿色行为意愿,这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于他们的意识中,而且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生活中也有所体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职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全面形成,因为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联系生活紧密的某些行为上,却表现出“非绿色”,失衡于绿色行为意愿。一方面中职学校对绿色行为习惯的教育不完善,在重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绿色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怀有强烈的绿色行为意愿,期盼能够接受绿色教育。因此,在绿色教育理念下对中职学生进行绿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三、影响中职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中职学生绿色和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原因及主要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调查的3069份问卷结果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基于问卷的24个题目作为24个自变量,绿色德育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1给出了问卷分析的描述统计量,包括扣个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和有效问卷量,表2 是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56.325,显著性水平 为0.000,表示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表1描述统计


表2 F显著性检验
          
a. 因变量:绿色德育
b. 预测变量:(常量),环境卫生, 一次用品, 用手机, 政府立法, 出行方式, 仪容仪表, 习惯认知, 手机作弊, 体育锻炼, 暴力手段, 食品态度, 敬畏生命, 借书阅读, 绿色课程, 绿色讲座, 垃圾分类, 主动求助, 垃圾食品, 绿色实践
表3 是回归系数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政府立法B的估计值为0.092,标准误为0.017,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的值为5.048,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P<0.005)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B的取值范围为-1~1,其绝对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其它的变量仪容仪表、暴力手段、绿色课程、劳动卫生的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且容差和VIF(方差膨胀系数)值均表示模型无多元共线性问题(VIF<10)。以局部农村学生问卷样本(2405份)用一年级学生问卷样本(1558份)回归,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说明中职学生绿色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绿色课程教育不足导致绿色认知缺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暴力手段频发,仪容仪表不规范、环境卫生实践少导致绿色生活方式难以形成,需要政府立法来保障中职学生及全社会公民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表3 回归系数a

a. 因变量:绿色德育
四、建议与对策
1、积极开发中职学生绿色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
         宏观上,立足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绿色教育课程,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关注与学生的丰富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在绿色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微观上,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有关绿色行为习惯的知识,通过讲座、新媒体等多种平台讲解绿色教育知识,向学生推荐有关绿色知识的书籍,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又学会践行绿色理念。同时,还可以借助社团开展各类环保性质的活动,建立绿色环保等协会,开展以绿色为主题的征文、绘画、摄影等综合活动,将绿色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2、将信息化与绿色教育相结合,加强绿色教育的师资培训。
         结合《全国教育宣传教育行动纲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色教育师资培训,促进绿色教育的稳步发展。一方面,将信息化与绿色教育相结合,开发绿色教育研讨网络平台,该平台汇聚了大量绿色教育资源,具有教研论坛与上传资源的功能,教室门可以在该平台备课研讨,分享资源。另一方面,向开展绿色教育成功的学习积极学习经验,邀请国内专业教师开展讲座指导,举办绿色教育成果展,实现绿色教育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培养一批有绿色教育技能的班主任队伍,在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多进行绿色实践活动,自觉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3、构建中职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
着力于创建绿色个人到绿色班级再到绿色校园,在有关“学校管理”,“教育活动过程”,“绿色宣传”,“校园环境”和“教育成果”中融入绿色教育因素,形成鲜明教育特色。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反映绿色教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对绿色行为习惯教育的期盼度较高。90%以上的学生希望政府多关注绿色环境,加大整治力度并立法,除了在学校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班级创建工作,促进绿色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外,还要在社会、家庭、媒介、网络等层面营造学生绿色行为习惯自觉养成的环境。
4、完善绿色教育评价体系。
         一是建设学校绿色教育评价体系,主要表现在从“学校管理”,“教育活动过程”,“绿色宣传”,“校园环境”和“教育成果”这些维度入手,力图改变原来以学校环境教育以课程为中心的模式。二是建立绿色课堂评价体系,绿色教育的实施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课堂的实施,通过绿色课堂评价,既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的,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提高其评价能力。三是建立对学生的绿色教育目标考核制度。主要表现为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以教师出题与活动观摩为主,学生自我评估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通过每学期在线绿色教育成绩报告单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绿色教育工作室编著. 教育的本来 绿色教育启蒙[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11.
【2】李莉萍著.德育和绿色教育上[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4.
【3】张琼,李莉萍等主编. 德育和绿色教育下[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9.
【4】郝立庆.践行“绿色教育”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J].辽宁教育,2019,(第4期).
【5】王政.让绿色教育引领学校德育发展[J].环境教育,2017,(第8期).
【6】胡秋高.绿色教育与中职学生绿色发展之研究及实践[J].魅力中国,2019,(第32期).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绿色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课题编号: ZJZB2019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彭道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