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藤萝之绿 何愁无教学之青 ——论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喻胜兰
[导读] 随着新教材的普及和新课标的要求,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摘  要:随着新教材的普及和新课标的要求,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既要牢固掌握知识,又能达到学生知识、能力、德行的全面提高,探索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法治教育 身体语言 学习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未成年人进行良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初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教材的普及和新课标的要求,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既要牢固掌握知识,又能达到学生知识、能力、德行的全面提高,探索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提升人格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理论性强,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先以个人魅力赢得学生,以教师的修养和学识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关爱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氛围,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刻意的识记学生的名字。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末就能叫上任教班级的学生姓名,这样既让学生惊叹,又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受。
         2.了解学生的秉性。经常与任教班级的班主任主动沟通,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作业情况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有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放下老师架子。上课时不拘泥于讲台,行走在学生中,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的精神能得到松驰,心情才能愉悦,学习的激情得到释放,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激发起来;
         4.关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嘲笑、不讽刺、不挖苦,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兴趣;对在活动中做得不太好的学生给予理解、宽容、给予机会,培养其信心,特别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爱心,在课堂上多提问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伸出友爱之手,同时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我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巧用身体语言,诱发学生情感
    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反映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丰富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着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应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身体语言对口语的强化和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富有节奏,充满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陶冶情操、学习知识,不再把道德与法治课看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美。
          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来引发学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教师的表情包括眼睛、脸部及手势,它具有输出情感信息的功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通常被称为“眼语”、“脸语”、“手语”。

老师的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时刻注意与学生目光交流,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根据学生的“眼语”来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进度,并用自己的“眼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情感变化。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情绪,用行动、有趣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用眼神制止一些小动作,或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在课堂上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时,凝视学生,此时的眼语远比有声语言大声呵斥有用的多;当学生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用赞许的眼光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脸语”能表达多种情感。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答错了题,可以微笑着示意坐下,微笑里,学生会领悟教师那善意的批评,自尊心会受到保护,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手语”可以有效地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摸摸头、拍拍肩、树个大拇指等手语能加强气势,抒发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中。
三、  培养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学习一般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巩固练习并及时复习。
          1.课前预习。预习要带着问题去看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教学内容,把教材中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趣的句子勾出来,圈圈点点,想想课本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等等。如果课前预习过将要学的知识,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有助于上课时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也有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对新课进行相应的预习,要求完成课时练自主预习部分。
          2.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还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讲解,听师生对答案的评析,积极参与自学互帮,合作探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及时在书上做好笔记:把问题记在内容旁边,用ABC或是等符号对内容分条分点,并标注出关键词(学生如果不做标注,过几天,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就会找不到地方了;或者有的学生在书上只划出内容而不标注问题,过后也就不知道自己划的是什么问题,这样,划与不划都没效果)课本中有一些重点的问题或知识点在不同的单元或框题中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就问问学生,在前面是否见过这个说法或这个名词,引导学生学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复习旧的知识,或者引导学生把出现在不同章节中的相同知识点整理归类在一起。比如学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就问:“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说法是否熟悉?在课本什么地方出现过?进而,引导学生找到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让学生在复习党的基本路线的相关知识。
          3.课后巩固练习并及时复习。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选择题要有勾画的痕迹,如题干中的关键词、问题中“理解有误”的、“不正确的”等反向问法,题肢中“只要…就…”、“必须”、“唯一”等词语,材料题要画出关键词,答题要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性要强。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几种,那么要实现对知识的永久记忆,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新课开始前的2--3分钟,要对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对于学困生只要能说出上节课中的某一个观点,某个人物或是课题、框题即可,其过程可以用抢答、竞猜、对问、接力等多种形式,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翻书看,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经过多次重复,慢慢地就记住了这些基本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而不是把学生考住。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方法不能熟视无睹,若仍然固守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不及时领悟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求新变异,恐怕你说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怨声载道。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善于创新教学,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新模式,不断积累有效教学经验,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
    有藤萝之绿,何愁无教学之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9年10月31日
[2]《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3]《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6月版
[4](英)亚伦?皮斯等著,王甜甜、黄佼译《身体语言密码》[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