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境与指令在高考作文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 李芳
[导读] 新命题作文的出台推翻了高考作文以往传统的写作模式。
         摘要:新命题作文的出台推翻了高考作文以往传统的写作模式。近几年,我国对情景和指令类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进一步强调,高考作文应当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从多角度来拓展作文的测试功能,通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拉力引发考生思考并且激发写作欲望,本文通过讨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来阐述高考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对策略,为考生们提供应有的帮助。
         关键词:情景指令;高考作文;教学;导向作用
         引言:情景化考题以及写作命令的设置在理论方面主要体现了考生们在情景认知方面的了解,是将作文的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行为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2019年全国高考I卷的作文题,材料先由出自《左传》和《诗经》的两则名句引出“劳动”的话题,再由三个“有的说”和“此外”,指明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劳动的误解与不尊重。材料中隐含了观点,即“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以及思路,即“优秀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重在引导我们要热爱劳动,认识到在平凡的劳作中也可以成就伟大。从本质上改变考生知识思维固化的学习情况,不再是一味套用模板的方式进行高考作文写作,而是让学生联系现实去写作,不脱离实际生活,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情景设计被广泛应用在考生作文的测评中,逐渐形成具有规模的体系。
         一、情境和指令类作文成为高考作文方向
         2019年全国II卷高考作文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天津卷作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的三则材料,分别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命题主题鲜明,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从科学引导学生教学和培养身心健康的多角度来考察考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景化以及写作命令的试题设计力图创造出一个真实性更高的场景并且提出更加明确的问题需求,让考生们针对情景和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真题来看,情境作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境设计更真实
         情境作文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其真实性。高考作文不再满足于假大空的规矩写作模式,重点是让考生们能够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地写出更有实际意义的文章来。基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对作文题目进行写作。如2018年的高考作文,世纪宝宝与未来一代谈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就非常确实地切中新时代发展下国家的新发展以及时代人传承之间存在的真实问题。引发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并写出文章。
         (二)问题设计更具体
         在设计真实的情境来让考生们思考的同时,提出更为明确的问题来让考生们考虑如何通过写作来解决问题,如2018年全国III卷高考作文真题: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道作文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关注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战略安排、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在纵向把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标语背后的内涵和方向,理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内涵,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高考作文解决社会问题的引导性增强,让考生们对社会问题中存在的隐性问题深入思考,写出更具体更具有社会真实性的文章来。在审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白问题的鲜明意识,更要对整个问题进行联想并且深入思考,激发考生们对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设计策略。
         (三)写作主体设计更突显
         高考作文的写作指令主要针对的写作主体不再是考生本身,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题目进行思考和写作。通过设身处地的考虑题目的时代背景、职业年龄以及身份特征,考生们在揣摩真实经历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来引发更为深入的写作思维。 就拿全国高考I卷的作文题来说,从2016年的奖惩观、2017年的中国观、到2018年的“未来观”,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全国卷一的命题始终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一哲学思想渗透于题目之中,我想这也是一个“大国意识”的体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更自信;只有关注个体成长,国家才能更有力量;只有个体与时代融为一体,我们才有基础憧憬未来。
         二、情景与指令高考作文写作方法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破解写作题目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真实写作指令,并将指令套用进情境设计中,让考生确定写作题目的真实意图,是备考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各种题目设身处地的分析模拟真实场景让考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每个人对问题不同的看法来进行讨论,从而确定写作方向和写作风格。采用更加准确和具有个人特点的词语、语句,引导考生们在点题的同时也能发挥出更为具有个人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引导学生落实写作情境和写作意识
         引导考生明确写作题目的真实意图后,通过对写作情境的解析来让考生们确定读者对象想要得到的信息内容。通过对写作情境的分析来明确写作主体,确定读者对象,写作中要着重考虑两者的意识交流,并且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写作中。跳脱以往的传统写作模式,不要自说自话,要让文中的内容与读者有所交流。以2018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为例,这道题在审题环节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写出“个体与国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能单一角度冒进;二是要注意题目中的明确指令任务“留待2035年给那时18岁的年青人阅读”,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写作本人只需要开头点题结尾点题即可。可以让考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对话模仿,围绕问题来展开平等的交流。
         (三)引导学生对实用类文体的重视
         高三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其关注重点除了对题目的分析以及写作的形式进行重点分析讨论,也同样要补充对于专栏、新闻、演讲、辩论、时事政治、书信、时代热点等稿件的关注度。这些都有助于考生们在情境设计中代入其中,可以达到特定的交流功能。成为比较实用的写作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来选择较为典型的经典范文来让考生们深度解读,分析写作结构,行文格式,语言风格和文章真实的交际功能。也可以选择考生们较为关注的社会话题或者校内外的活动来设计具体情境,开展随机写作的教学方式。举办广播稿投稿、辩论稿写作、校内外报刊编写等活动,激发考生们的写作欲望,提升作文的写作范围和写作言辞使用频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情境和命令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命题的设计方面的大致走向。进一步点明写作指令在情境设计中会呈现出来的各种变化。帮助考生们理清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提升高考作文的发挥范围和写作程度。让考生们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创造力,更加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启团.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提升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71-75,80.
         [2]肖炳生,温振雄.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与批判性思维--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为例[J].语文学习,2016,(6):59-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