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 探究· 创新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蔡品壹
[导读] 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科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
摘要: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科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借改革之机,我校科学教研组以“合作、探究、创新”的基本思路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教师理念的转变与统一、教学的调整与创新、教师的合作等方面,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改革,我们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把科学教研组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全组教师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科学教研组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与统一
1、确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和维持力,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确立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调整与创新
         1、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要求初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科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科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2、重视“两实”,强化“过程”
         所谓“两实”,一是指科学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精神。二是指科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科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所谓“过程”是指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师的合作与探究
         由于新课程中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鉴于此,我校从2010年开始实行年级组和备课组双轨运行管理制度,因为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窥。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过去的思考与未来的展望
         1、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已好几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由于是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要把过去3年的课程压缩到2年时间里,粗不得而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肤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在2年内只当作科普知识了解还可以,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中又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讨论,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和工作量,而且在有限的课时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困惑的是,首先是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新课程本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为了考试只能是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大量的练习题之中,一个学生学习十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的练习,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次是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却下降了。
         2、未来展望。我们参与新课改,实际上是对我们的教学做更多的新思考,是在梳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认识与行动。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会给我们的中学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会给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新的收获。我们希望:教师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应该树立现代科学教学的理念,掌握从事科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拓宽视野,了解国内外科学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采取科学探究的方式。在接下来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科学教研组要继续坚持以“合作、探究、创新”的基本思路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争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方面、个性化教学及竞赛培训方面、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制方面、继续学习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在省内外都能形成辐射性的影响。我们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把科学教研组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全组教师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唐松林         《论创造性教学模式》         外国教育研究         2001版        
         2.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