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闲聊中总能听到老师们这样的埋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成绩一届不如一届。往届的学生,也是一样的教啊,成绩比现在这伙好多了,真不知现在这些学生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比如说一道题都讲了很多遍,可有的学生还是不懂,不入耳。你能有什么办法 ?”可以想象,老师们口干舌燥后的无耐。
关键词:教学;思路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只是欲言又止。试问:是学生不懂,还是我们不懂学生?我们找到其中的根源了吗?我们的教学方法、措施,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的吗?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只有了解才有沟通的可能,用自己的世界去推测他人的生活,得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是啊,教师了解学生,如同渔夫摸清水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走近学生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也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了解学生的个性,教学才能因人而异
有幸听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让一个人参与到你的事业中来,首先说服它成为你的朋友。” 大多老师感觉和学生的沟通无从下手,他们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一本正经,认真保持着当教师的威严。学生犯了错事,只是一味严厉的加以责骂。我们也明白,大多时候学生只是表面服了,背地里却不知有多恨我们。课堂里学生答了错题,老师觉得是大煞风景。可想过,学生错误的信息里有我们的责任。然而又有多少教师追究过其中的原因呢?
如果生活、教学中我们能多留意,多反省,我想是能够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的。想想,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对彼此的了解不够,我们的教育教学因此没法展开。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余闲暇时间我喜欢到教室转悠,找时间,找机会亲近学生,和他们拉家常、说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偶尔也谈到自己的学习。有时甚至参与到他们玩的游戏中去,和他们玩跳绳、下棋、打乒乓球、羽毛球,如此等等。慢慢地,哪个学生什么性格,有什么爱好,我很快掌握了,一旦某个学生出现失误,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对症下药。教学工作亦如此。只有根据其个性特点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展开得顺利。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底子,教学方能对症下药
每个班级里,都有学习优秀生和学习后进生。对于学习优秀生,可以成为我们炫耀的资本。可对于学习后进生,很多老师为了他们费尽心思,耗费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也只是赶鸭子上架,效果甚微。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偶拾“了解”,同时懂得了解的珍贵。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气非常冷,下着雪,外面的世界都被冰封了,学生们的小手也被冻得发紫。放学后,班上两名女生到我家来做作业,做完后,都要我帮着检查一遍。首先是刘杭同学的,10个计算题中就有5个是错的,2个空白不做,我心里纳闷。按理说,刘杭的计算应该都会做呀,“×+÷”,这种类型的题我在课堂上已讲过多遍,觉得讲得非常清楚了,怎么还不会做呢。虽心里这么想,可我还是按运算顺序耐心跟她讲解了一番。“当有乘法、加法和除法,中间是低级运算,两头是高级运算时,两头应该同时进行。”然后又引导她进一步观察:“除以等于什么?”“乘以”“你发现什么?”“都与相乘,再相加。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把它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导,然后把剩下的让她独立完成。
刘杭做完后,拿给我检查。看了之后我才发现她还没掌握乘法分配律中的两种形式,虽然在课堂上讲了不下十遍。然而这里不是课堂,如果你用教师惯用的“这个也不会?”说她,可能会打击到她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她更加害羞,我深知害羞时不冷静的心态是不利于学习的。于是,我举了这样一个计算例子:“3×5+7×5”,问:“转化为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你会做吗?”她拿着草稿本,很快就写成并算出来了。于是我赶紧抓住契机:×+×都与哪一个数相乘?刘杭同学她当然知道,于是顺着上一个题的思路很快就做出来了,而且也做对了!我想,有时学生的思路就这样简单。顺藤摸瓜也需要机会啊!如果学生都能亲历顺藤摸瓜这一事实,我想他们也会总结经验的。接下来的好几个计算题,她都顺利解答了。之后我又对她的学习做了肯定和鼓励,她自信的微笑又掠过脸庞。我心想: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明年定会丰收!
是的,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后,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
同来的龙月江同学,问了我这样一道计算题: ×÷×。我先是跟她说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又引导她观察:“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等。”再让她去发现数的特点,以便进行简便计算等。顺着我提示的思路,她是这样做的:
看了之后,我不解。于是问:“=×”这是怎样算的呀?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噢,还别说,原来这学生清醒着呢,她并没有胡来,只是计算过程中跨了一大步而已!
于是,就着她的想法,我首先肯定了她思路的清晰,还教她在进行简便计算时首先要对算式进行整理,再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等。在教会她之后,让我顿悟:很多时候教学中的老师是固执的,学生也是固执的,两个固执的人怎可能走到一块呢!老师想当然的教,学生也想当然的学,谁都不理解谁。最后教师的煞费苦心,口干舌燥,竟白费了。
原来要让学生懂得,教师首先得弄懂学生不懂在哪里,得找好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啊!
只有了解才有沟通的可能!凡事都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领悟,教育教学亦如此!只有了解,才有悟的机会,才有沟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陈忠元.中国校外教育.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