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谢瑞琦
[导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大思政”格局中如何构建实践育人培养机制,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育人能力,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大思政育人中的重要课题。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中通过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加强科学顶层设计,创新实践育人格局、强化理论课程实践,凸显理想信念教育、优化实践板块设计,加强实践项目管理、整合各类实践资源,精心设计实践内容,通过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在实践育人中发挥作用,让实践育人通过专业实践、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贯穿至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大思政;实践育人;社会实践
一、关于大思政的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当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三全育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长效机制。作为高职院校具备学时短、重技能、重实践等特点,要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强化理想信念、培养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将思政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优化。一、实践育人顶层设计需进一步优化,创新育人载体,职业教育由于学制相较本科较短,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技能竞赛的培育,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中存在重职业技能培养,轻理想信念建设的趋势;二、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较为薄弱,青年教师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在课程中存在灌输式教学方式,未能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突破实践育人的壁垒,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能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三、实践资源项目较为分散,缺乏实践育人的系统性和模块性,在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发挥思政专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等青年教优化实践板块设计,加强实践项目管理、整合各类实践资源,精心设计实践内容。
         二.大思政视域下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考
         为更好地遵循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实践育人体系中的作用,创新探索创设“三全育人”载体,可以通过以下是个方面进行探索,加强科学顶层设计,创新实践育人格局;强化理论课程实践,凸显理想信念教育;优化实践板块设计,加强实践项目管理;整合各类实践资源,精心设计实践内容。不断构建思想导航、课程改革、实践锻造、科学评价一体化实践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1.加强科学顶层设计,创新实践育人格局
         科学谋划,创新多元化育人载体。在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实践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普遍特点,构建以“品德优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形象美化”为目标的学生“千日成长工程”,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新格局。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千日成长工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千日成长工程”的目标、路径、部门职责及考核办法。同时,学校推出了学生素质养成学分制度,设置了包括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的10个学分,于2015年起正式写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实现多元化实践育人格局和课程育人的有机融合,确保工作落在实处。
         2. 强化理论课程实践,凸显理想信念教育。


         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理学院、淑女学院等全面推进社会实践学分化,强化思想导航,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实施“多个教师上好一门课”的专题组式教学改革,开展“新闻速递与时事点评”“精彩三分钟”等课堂创新实践活动;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育人开展赴嘉兴南湖、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依托明理学院开展明法理、明德理、明事理、明学理、明情理教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升。
          3. 优化实践板块设计,加强实践项目管理。
         进一步秉承“实践育人”的基本理念,优化实践板块设计,构建第一二三课堂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在专业实践上,坚持以订单式培养为突破口,强调产教融合,学校依托银领学院,打造订单式实习实训平台;上线下相结合,对顶岗实习的开放式、交互式、全过程、适时动态的远程管理。在第二、三课堂实践上,以学生“千日成长工程”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专业学科、职业技能、文艺体育等4类竞赛百余项,加强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竞赛,提升学生竞争力和创新力;树立“五百榜样”,即百名实践先锋、百名学习标兵、百名团学骨干、百名技能尖子、百名文体之星,引领学生向身边的标杆看齐;办好千名学生写万封书信、千名学生评万象风云、千名学生传万句箴言、千名学生访万名校友、千名学生读万卷书、千名学生行万里路等6项“千万活动”,丰富学生人生阅历,践行知行合一的高职育人理念。
         4. 整合各类实践资源,精心设计实践内容。
         进一步秉承“实践育人”的基本理念,优化实践资源内容,注重实践锻造。在专业实践上,坚持以订单式培养为突破口,强调产教融合,学校依托银领学院,打造订单式实习实训平台;上线下相结合,对顶岗实习的开放式、交互式、全过程、适时动态的远程管理。在第二三课堂实践上,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践基地等平台,组织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以“红色寻访之路”理论宣讲团、“助力精准顾扶贫”爱心支教、“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公益实践、“垃圾分类”宣传调研、“文化进万家”文化下乡、“青春助跑 服务改革”专项调研、“不忘初心反邪教”实践宣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科研转化主题实践,鼓励师生合作项目,结合专业课题研究,到地方一线去解决具体问题;组织金融服务团,在全省各地开展“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开展反假币宣传;组建学生服务支教团,赴全省各地区开展爱心支教,引导学生走进乡村接地气,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组织“爱生走访贫困生”主题实践,利用在校师生回家返乡的机会走访贫困新生,宣传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困助学政策;组织“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聚焦科技下乡、教育扶贫,以实际行动助力扶贫攻坚。
         但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不断发展,在大思政的育人理念下更强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构建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中,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即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概念,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理想信念建设,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大思政育人中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谢瑞琦,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