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   ——以《昆虫记》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4期   作者: 王亚丽
[导读]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后文简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学生要“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1】,并在课标的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作了说明:初中、小学课外读物的类型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幻想作品,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2】。显然,科普类作品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学生阅读书籍,教师理应重视对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指导。然而就目前看来,整本书阅读研究大多以文学作品为对象,而科普作品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还很缺失。《昆虫记》是部编教材规定阅读的科普名著,这就要求教师对科普作品的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展开进行探索。
二、科普作品阅读的意义及教学目标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其写作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力求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因此,科普作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的特点。
         阅读科普作品的意义,首先在于让读者获得科学知识,准确了解和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其次,可以不断激发读者学习科学、探索世界的浓厚兴趣,拓展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在语文学科定位下的科普作品的阅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科学知识本身,也要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知识呈现的方式,更要让学生受到整部作品在人文精神层面的濡染。科普作品的教学存在三个维度:科学(客体内容)、人文(自我感情)、实用(形式规范),即相当于“是什么”“为什么”“和我的关系”。
         《昆虫记》全书共十卷,长达三百万字左右,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版时就成为畅销书。罗斯丹形象地概括了《昆虫记》集科学、审美、文学、哲思于一体,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由此,我们可以把《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拟定为:(一)带领学生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是什么”,了解书中所介绍的昆虫的知识;(二)以《昆虫记》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三)以《昆虫记》为例,引导学生领悟科普作品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学习写作技巧,即知道“为什么”;(四)让学生感受《昆虫记》中的人文光环,提升人文情怀,感受世界“和我的关系”。
三、《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实践
(一)依体而读
         王荣生老师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3】。一篇课文的阅读和阅读教学如此,一部作品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昆虫记》是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的一部科普作品,学生尚未学习过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那么,在学生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就更加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4】。为了实现拟定的阅读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展开指导。
1.指导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
(1)检视法。检视法,即有系统的略读和粗读,以把握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了解整本书在谈什么;同时了解作家生平事迹、成书缘由、作品地位,产生阅读期待,推动进一步细读【5】。
(2)钩元法。韩愈读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元”。这里说的“元”,即作品的精微、精要之处。阅读科普作品,需要提取文中重要的科学信息,概括被介绍对象的相关知识。阅读《昆虫记》时,需要在阅读每一篇文章时,勾画圈点出所介绍的昆虫的外形特征、食性、婚习、繁衍和死亡等关键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摘抄法。培根说“笔记使人准确”,所以阅读好书需要做摘抄。《昆虫记》行文活泼,常用拟人手法、比喻修辞等表现昆虫世界。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蚂蚁是“乞丐”,蝉是“勤苦的生产者”;蜣螂(屎壳郎)有百折不挠的精神……阅读时,对描写精彩传神的妙词佳句勾画、摘抄并加以赏析,能汲取语言精粹,提升语言素养。
(4)比较法。王云五在《读书十四法》中讲,比较是“就同一书之各种版本比较其内容,或就同类书若干比较其主张、叙述或文体等”,是读书方法“最有效者之一”【6】。《昆虫记》是法布尔的文集,既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议题”,如“偏见”“爱情”“忠诚”“奉献”等,选择书中几篇文章集中阅读,进行比较归纳;也可以以写作对象、艺术手法为比较对象,选择属于同类文体的《所罗门王的指环》这部科普作品来进行比较阅读。
2.利用学习单监控阅读的质量。
         《昆虫记》的阅读主要在课外进行,尤其是在暑假初读。但在实现阅读目标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每个阅读阶段的任务予以明确、分解;也需要由易到难,由零散到专题,由自主到合作,由阅读到写作,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推进;而且,为了确保学生在相对统一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有质量,需要制作“阅读学习单”,作为督促和指导的抓手,如下面这样的“比较阅读表”。

(二)因势利导
1.抓住生长点。
         要使学生阅读动力持久,由浅层阅读进入深度阅读,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长点即兴趣点、疑惑点、困难处、忽略处,向有利于实现《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目标的方向加以引导。
          学生初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从学生年龄段身心特点、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个别差异等角度,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学生分享的激情,引导学生在生长点上不断拔节:
         《昆虫记》中哪些情节令你忍俊不禁?
         《昆虫记》中哪些内容令你惊讶?
    《昆虫记》中哪些内容颠覆了你的认识?
    《昆虫记》中哪些昆虫令你佩服?
    《昆虫记》中哪些昆虫让你喜欢?
         《昆虫记》中哪些昆虫有同样的本领?(如蜜蜂、红蚂蚁等都能辨认方向)
     读完《昆虫记》,你看到了怎样的法布尔?
     读完《昆虫记》,你想对昆虫们说点什么?
     读完《昆虫记》,你想对人们说点什么?
     2.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上述这些问题,在学生进行初步交流后,经过师生的梳理、整合,可以形成探究的专题,然后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专题阅读,是纵深的探究;是由单篇到整合,由点到面,由知识到艺术,由虫性到人性的拓展;需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在归纳中深入内里,在追问中观照自我。
         专题阅读小组可以从以下专题中选定一个专题,然后进行整本书的细读、跳读:
         (1)我为       (昆虫名)代言 (2)我为       (昆虫名)正名
         (3)我为《昆虫记》设计封面     (4)写给法布尔
         (5)写给世人们        (6)写给我最爱的         (动物名或植物名)
         以上专题阅读,涉及到语文学习的“说”“画”“写”等几个方面,不仅会推动学生深度阅读,也为学生的汇报活动作了充分的铺垫。
         (一)“说”的活动
         专题(1):我为       (昆虫名)代言
         这个专题阅读活动,需要学生根据爱好选定一篇,然后熟读精思,把握该昆虫的外部形态、叫声特点、食性、劳作、交配、特有的本领等,还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书更广泛地了解该昆虫,经过小组的讨论、补充,最后制作精美的PPT,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专题(2):我为       (昆虫名)正名
         人们对于很多昆虫的习性、存在价值等有偏见或误解,但法布尔的介绍和描述颠覆了这些认知。例如,蝉并不是拉封丹笔下好逸恶劳的乞丐,而且它用四年的时间在地下“潜伏”才能换来夏日阳光下五个星期的灿烂歌唱,竟然是个聋子;屎壳郎在收集食品、制作“梨”的过程中,勇敢而坚持;松毛虫居然身怀绝技,能预报天气的变化。
         学生去寻读、归纳那些俗称害虫的昆虫们闪光的一面,并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向全班同学做主题演讲。此活动不仅会促进学生思索所谓的“常识”与科学真理的悖离,懂得科研出真知。
         (二)“画”的活动
         专题(3):我为《昆虫记》设计封面
         此活动需要学生根据读完《昆虫记》的整体感悟来设计一个精美的封面,画面构图、色彩、意境,都得出自匠心;同时,还要撰写一段贴近《昆虫记》内容的精彩的宣传文案,作为封面的腰封;最后要配上解说词,展示给全班同学。
         (三)“写”的活动
         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是为了给人精神的底子。而好的科普作品既充满科学的理趣,又有文学的情趣。专题(4):写给法布尔,表达对法布尔科研方法、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敬仰;专题(5):写给世人们,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呼吁人们尊重生命 ;专题(6):写给我最爱的         (动物名或植物名),实现对《昆虫记》拟人手法、爱的艺术表达的学以致用。这些“写”的活动,是在“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后,以写作的形式呈现出的研究成果”【7】。
   《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依体而读,因势利导,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实现“阅读学习单”的任务驱动阅读到专题探究的主动阅读的转变;也能在完成“阅读学习单”和专题阅读中提升科普作品的阅读能力;还培育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5】(美)艾德勒、(美)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2018.7重印)
【6】王云五.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