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新教师队伍建设为例,详细阐述以实践打磨为主的“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的缘起、内涵及探索过程。通过培养,新教师对培训教学、班级管理、教师素养、学生状况等形成更加成熟的思考,做到培训讲座理论剖析到位、方法输出得当,案例制作贴切,所授课程深受校长和教师们的欢迎。通过不断探索,不断修改,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正视问题,经过六年尝试,“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关键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新教师 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培训机构作为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者和引领者,需要不断提高培训者的专业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是一所集师培、师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自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学校陆续招聘15名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教师。这批新教师作为我校的一支新生力量,肩负着培训和科研两项重要职责。刚入职新教师作为培训者,培训理论相对擅长,实践经验却实际匮乏,极大影响了基层学校对培训的信心和对培训者的信任。对于如何培养和提高这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能力是一项学校尚待研究的课题。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为有效解决新教师培训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探索一条以实践打磨为主的新教师培养模式,力求培养一支“上接理论仙气,下接实践地气”的新教师培训队伍,经过六年尝试,“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一、“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缘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有学者指出,培训者扮演着“专家、勤杂、秘书、领导”等多重角色,给培训者工作形成重大挑战。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本校教师(培训者)开展的各项专业活动而发挥作用,作为直接面向基层教师,面向学校、面向课堂的培训者承担着新课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近些年来,我校因为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致力于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英语、心理学及教育学硕士等,但却没有跟一线课堂进行长期地链接与沟通,导致培训不能最大程度满足基层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要。为解决教师培训机构如何培养即具有研究精神和优秀管理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理论与实践两结合的切实需求,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依托中小学校开展新教师培养工程
二、“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的解读
图一:“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
“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是我们在近六年下校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基层学校课堂。深入中小学校,亲自上课,担任班主任,深度调研,了解一线教学状况和教师培训需求。二是面向课题研究。将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上升为课题,申报立项,进行研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引领与思考。三是面向培养制度。健全新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的整体设计和顶层设计,健全新教师培养制度,保障新教师专项培训有效落实,确保新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切实开展,充分满足新教师专业发的各项展需求。基层学校是核心关键,课题研究是重点方面,制度建设是基础保障。
三、“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
“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并非一蹴而就,从“理论、实践不齐驱”到“通理论、精实践”,简阳市教师进修校全体新教师认真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边学边改善缺点,承受着否定与质疑,经历着痛苦与提升。近六年时间,历经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的专业研究水平、专业指导能力、专业管理和服务水准,集师培力、师训力、教研力、科研力四维一体的专业教师培训者队伍。
(一)第一面向:面向基层学校
培训者主要承担课堂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对教师的课堂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改进。因此,培训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之后才能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现实中学校这支培训者队伍直接从高校招聘入职,缺乏教学经验。为解决实践经验不如中小学教师,以实践打磨队伍成为必须。基于此,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着“提升教研能力、服务学校教师”的宗旨,通过挂职、上课、听评课、调研等方式,将15名新入职的硕士研究生层次教师分别下挂到高中、初中、小学担任学科教学和班主任、领导助理等岗位,全面参与基层学校教学、教研活动,接受基层学校管理。
按照学校“上课、听课两手抓”策略,下挂教师一边听课,一边上课。为期一年的跟班听课,下挂教师共完成教学实录和听课反思100余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一手材料,对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素质、学生素养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考。同时,也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多数的听评课,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的示范与引领,被一线教师质疑;二是下挂学校地点不一,较为分散,中小学校不好意思对进修校教师严格管理,造成部分新教师出现脱岗情况。
在带班教学初期,实际面对一个六七十人的班级,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等理论知识似乎“失灵”,高质量的教学开展较为困难,对教材欠缺深层次的把握,与学生家长沟通经验不足,导致几乎所有下挂新教师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磨合期”。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层面,压力增大,下挂教学一年里,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不少教师均表示压力倍增;二是思想层面,底气不足。因为下挂教师是进修校教师,一旦真正管理一个班级、教授一门学科,怕教不好、管不了,担心露丑,面子上过不去;三是教学层面,经验匮乏,下挂新教师直接硕士毕业就来进修学校,并没有带班、上课经验。
(二)第二面向:面向课题研究
教师培训者不能仅满足于教育教学技巧的提升,我校鼓励这新教师积极申报课题,把在一线教学和听课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将有价值的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
六年来,这批新教师申请了国家教育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电教馆、成都市教科院、简阳市教研室等各级、各类、各项课题达9项。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干训、班主任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学科教学等很多方面。例如,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一以简阳教师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规划立项课题《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干训课程基础设置研究》(此两项课题已结题)、四川省电教馆规划立项课题《简阳市中小学校学生信息教育编程思维训练研究》、成都市教科院历史名师专项课题《基于家国情怀的简阳乡土史资源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化应用研究》、简阳市中小学教研室语文名师专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教材研究——小说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研究》等。课题研究期间形成的思考、困惑、研究报告等各种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打破闭门造车的假想,立足鲜活的实践归纳、总结、比较、研究,形成基于教学情境的有生命力的观点和主张。
(三)第三面向:面向制度建设
现实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针对这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制度,使得我校新教师培养工程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实施。尤其是缺乏外出培训制度保障,在“与世隔绝 闭门造车”的状态下,这批新教师普遍反应培训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进而影响工作热情和自信心。
针对缺乏新教师培养制度的问题,我校健全新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的整体设计和顶层设计,健全新教师培养制度,保障新教师专项培训有效落实,确保新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切实开展,充分满足新教师专业发的各项展需求。我校制定了,师徒结对制度、外出培训制度、跟岗培训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读书活动制度(沙龙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论文评比)、汇报课制度、三笔字训练制度等,保障新教师专项培训能够落实,充分满足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通过面向基层学校、面向课题研究、面向制度建设的“三面向”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了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新教师的师培水平,破解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实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新教师培养的新实践模式,为提高新入职的教师培训者的专业能力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2】魏耀发.教师进修学院角色的重新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于校本研修的新教师培养模式——以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