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熊正富
[导读] 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摘要: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生活常识的提升与积累方面气质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务必肩负起教好语文,并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重担。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由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顺利、深入的开展教学工作,为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高段;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学校将学生按照年龄与学年分为小学低段、小学中段以及小学高段。其中高段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学生面临升学,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进一步加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更加优质的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现实生活、活化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完善课堂体系五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是教学质量获得提升,可以采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却没有看清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味的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成绩,但将目光放长远,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看,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随着教学的逐步加深而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竭泽而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教学的第一位。
         例如,教师在执教《白鹭》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开展教学工作的辅助工具。教师在课前,从互联网中搜集记录白鹭这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白鹭的具体特征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在教师教学课文时,将视频内容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由于小学生对各种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这种“投其所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教师的引导,这种兴趣便能够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且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围绕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的思考问题,进而使学生产生“语文非常重要,我要学好语文”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的串联在一起,让学生不仅能够在情境中学会语文知识,更能够在情境中在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将知识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执教《刷子李》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邀请学生以情境短剧表演的方式还原课文,让学生在文章情境中体会“刷子李”在对待工作时的态度,促使学生能够从更加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课文所要传递的内蕴,进而更好的掌握课文。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的思想,并引导学生逐步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仅使教学效果提升,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举多得。
         三、巧设疑问,活化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是说,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而充分的思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思维能力之上,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常来说,在课堂上,教师会使用一些问题去检验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但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却陷入了一个误区,只给学生“是或不是”的选项,而不重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提问所使用的问题进行巧妙加工,用问题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两个小孩围绕太阳展开辩论,他们辩论的内容是什么呢?”此后,教师可带领学生简单的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再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待学生回答完毕后平,教师便可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产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同学们认为哪一个小孩的说法更有道理呢?”并组织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此后,教师便可向学生科普教师可为学生科普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以及两个小孩论点的原理分别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进一步提升。
         四、重视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工作具体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且阅读能力是此四大板块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并配合相应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社会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沉下心来进行阅读,以改善学生急躁的心态,且需要通过阅读初步积累人文底蕴,进而为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教学工作产生更多正面影响。
         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内容绿色健康、语言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获取更多信息,进而对课堂学习形成作用力,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技巧运用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
         五、精准备课,完善课堂体系
         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完成的优质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任务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必须在完成全面、细致的备课工作。但实际上,很多教师不重视备课,忽视备课的重要性,仅仅用三言两语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只有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去完成教案,这种想法与做法必须根除。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的挖掘教材,定位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合理的借助互联网、教辅书籍等工具去寻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其他优秀教师“取经”,将他人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运用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
         其次,教师要备好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同时将班级的整体情况考虑在内。提出能够适用于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的“上难度”,对学力不足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最后,教师要备好教学流程,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审视以往的教学设计,尽量的规避以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更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率,使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工作更加优质的完成,第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学习;第二,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第三,要巧妙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头脑风暴,活化学生思维;第四,要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拓展知识面;第五,要优质的完成备课工作,让学生享受到更加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祝羽.策略渗透,让高段语文课堂活起来[J].课外语文,2020(07):77-78.
         [2]隋玲玲.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03):83.
         [3]刘晓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困境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9,21(22):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