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把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教育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很大的实践意义。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在其中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由于农村经济的特点,现代经济的冲击,农村学校的班主任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学困生、双差生、……,还要面临各种任务:安全教育、德肓、环保教育、保学控掇、精准扶贫......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繁琐。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多数老师采用的是“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时期,青春期逆反基本是所有学生必经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急于展示自己的成长,对来自家庭学校的管理相当反感。利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人人都是管理者,既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又能给老师培养一批得力助手,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来管理班级呢?
一、目的方式,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班级活动完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持久发展。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要实行小组合作管理,既能让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比较圆满在完成班级各项任务,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具体的做法包括: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并适当轮换;按照一定的方案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分工值周,轮流组成学生班委,协作完成各项班级管理任务。
4、培养中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学习管理中的自主参与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自身的素质。
5、通过学生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把握有效转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最大程度地克服学生两级分化,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活动当中、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二、策略措施
(一)科学分组
1.小组人数。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应为6-8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利于组间互动。
2.精心搭配。学生自愿组合作为老师的参考。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数量比,不能失衡。此外,在分组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同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3及时调整。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老师要及时进行调整,使小组成员最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4明确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使每个组员都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5.不同形式,每个小组都可有自己的特色,组员之间的角色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互换。
6不断优化。在小组合作管理中,教师应该多留心观察,适时进行指导,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这种管理方式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
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指导学生制定详细具体可操作怀强的个人量化和小组评分细则,涵盖考勤、纪律、卫生、品德、学习、体育、美术、好人好事。在班上公布通过后上墙,严格执行。用制度管理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制度分总则和扣分细则,由值周小组记载,每天记在公示栏上,每个星期进行公示,并制定奖惩制度,对扣分较多者进行限期整改(三)明确小组管理职责,定期对小组的管理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加强协作沟通,进行合理分工。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提升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美化班级环境。即对教室进行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设汁、布置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要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过程,既是一个爱护外境、保护环境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共同受教育的过程。
2)规范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不仅为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考评提供依据,而且对全班师生的言行举止起着调节、指导、教育的作用,此外。班级制度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其途径主要有制定班级公约、明确岗位责任。
3)构建班级的精神家园。从班级文化的角度上说,精神文化是隐性的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表现形式为,每个班级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管理理念、班训、班风、学风、班歌、班微、班级吉祥物、班级简史、班级奋斗目标等等
(四)及时对评价,多给予正面评价,并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发展。在个人评价上,制定多元化,多类型的评价模式和标准。允许孩子的与众不同,去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元化的标准可以让班上的孩子都成为冠军。我制定的优秀标准多种多样。首先有各科成绩,(这是必须的)这个的评价方式当然是考试,但标准还有进步冠军,总分冠军,单科成绩状元。其次是体育,细到体育各项、绘画、书法、跳舞,唱歌;另外还有有守纪,勤劳,礼貌,孝顺,爱家,好人好事,卫生,爱护公物,关心集体、诚实,踏实,团结等,这些由学生,老师推荐评选。总而言之,只要是正面的方面都可以拿出来评选。并有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在公共场合表现等。评选项目由学生老师提出,评选方式班委草拟,全体学生共同建议修改后通过。
在班主任工作中,不去纠结于学生成绩,平均分,排名,而是充分的去了解他们,找到他们的长处,给予鼓励,并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在小组评价中,我设计了“力争上游”评比活动。每周三,各小组对上周的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总结出的情况,评选出两个优秀小组,三个优秀个人,分别进行表扬。获得优秀小组的组长到老师处领取漂亮的小鱼,贴在属于自己小组的那根水草上,期末再进行总结评比,获胜的小组都能获得奖品。这样既考核了个人,又培养了孩子们集体观念。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需要老师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育人多育心,顽石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