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的工作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林金钻
[导读]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所以树人的时间要远超树木的时间,
         摘要: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所以树人的时间要远超树木的时间,就是因为树人树的不仅是人的知识,更是人的思想。德育教育正是对人的思想的教育,这是开展国家教育的根本。本文即是从集体讨论,民主制定班规、注重细节,及时纠正不足以及组织活动,引导德育实践三个方面,对初中德育教育教学策略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德育教育;工作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单一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凸显。正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自古以来我国就极为重视对人才的德育教育,包括当今教育在内。但从本质而言,当今的德育教育并不深入,甚至可以说,当今的德育教育只是学校老师们的一种认识,而并未将这种认识转化成为具体的行动。正是基于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准确性认识,教育部才开始新的德育教育改革,不仅要将德育表达在老师们的口头上,更要将德育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之中,唯此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出德育教育的有效作用。本人结合多年的德育管理经验,对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集体讨论,民主制定班规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初中德育老师在开展德育管理教学时,其首先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班级规章制度,而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的价值理念对学生们的德育思维进行教育,如此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理念。在为学生建立班级规章制度之后,初中老师需要严格按照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管理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以此不断深化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从而加深学生的德育思想。此外,为学生制定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这既是一种理念层面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德育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因为通过民主的方式讨论班级规章制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思想大交流,德育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们的德育思想,进而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具体而言,德育老师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之前,其首先需要针对初中学生们的德育思想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再对班级规章制度进行框架性的设计。但是,这仅是框架性的或者方向性的设计,而不是具体内容的设计,因为具体的内容需要由学生自身进行设计。其次,德育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抛出建立班级规章制度的话题,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并且根据自身提前设计好的班级规章制度大纲对学生们的思维进行引导。在学生对该话题进行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德育老师需要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同时还要注意对于思想不正的学生们的观点进行记录,而且还要注意具体到某一个人,以便于德育老师加强对其思想教育。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德育老师则要对学生们讨论生成的班规细则进行汇总,然后邀请学生进行确认。在征得班级学生们的同意之后,德育老师则要将班级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和打印,然后带头引导全班学生集体签字,以示郑重,同时也是为了增加该套班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因为班级规章制度是由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的,所以在后续运用班级规章制度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就会更加顺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德育老师在引导学生设计班级规章制度时,对于不符合自身理念的班级规章制度要通过加强引导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这既不符合民主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同时也不利于后续该套班级规章制度的有效作用。
         二、注重细节,及时纠正不足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德育老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其要注意对学生行为细节的观察。因为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行为细节,最能够透露学生们的思想本性,进而帮助德育老师了解学生们的德育素养,进而再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这里所说的细节不仅包括学生们的行为细节,同时还包括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因为德育教育属于思想教育,而思想又能够通过语言沟通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现。

因此,初中德育老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日常观察,特别是针对于具有集体性的不良思想以及行为细节,更应当注意加强引导。
    具体而言,德育老师可以在平时多加注意观察学生,特别是在学生课下的自由活动时,德育老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表现,德育老师则要即是予以指导。比如,德育老师在发现学生存在乱丢垃圾的不良行为时,其可以通过话题引导的方式对该学生进行直接教育,又可以径直走上前去,然后捡起垃圾并投入垃圾筐中,通过间接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及时性,而不能在事情过后提及,这样不利于扩大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次,德育老师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因为只有通过交流,其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思路,而不能仅通过表面现象就对学生们的德育思想进行判断。比如,德育老师在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窃窃私语时,其首先需要查明学生在交谈什么内容,而不是直接以扰乱他人学习为由对其进行喝止。这样不仅可能会引发学生内心的不满,反倒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组织活动,引导德育实践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德育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结合。因为思想教育与行为实践是两个概念,即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接收德育老师的德育思想,但是在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时,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对此,德育老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德育实践的方式,将日常教育中的德育思想进行落地,以此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德育思想教育的认识,同时又能够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学生对日常德育教学的学习和吸收情况,并注意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后续德育教育工作的继续有效开展。
         具体而言,德育老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公园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要将环保的意识以及行为方法进行普及,更要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做好表演,以引导更多的社会群体投入到积极保护环境的行为之中。在具体开展德育实践时,德育老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即以现实实践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例,对学生进行二次德育教育。比如,学生在看到不爱护环境的成年人并对其行为进行制止时,该成年人非但没有悔过之心,反而还对学生进行侮辱。此时学生如果义愤填膺,与该成年人进行语言或者行为的回击,这显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初衷。对此,德育老师就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生们的思维进行继续引导,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多从自身方面查找原因,以此不断修正学生们的个人素养。当然,德育老师不仅要针对学生中间所存在的不良德育表现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要针对于学生中间的优秀德育表现进行表扬和宣传,以此鼓励其他学生效仿。此外,德育老师在组织学生结束德育实践活动之后,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当天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以启发学生反思,以更好地起到思想及行为修正的作用。
         总而言之,初中德育思想教育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够见到成效的事情,其首先需要德育老师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认识,然后才是将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地贯穿。但是,无论德育老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德育思想教育,其都要注重最终的德育教育效果,而不能仅是停留在德育教育的表面,如此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浦璠奇.初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分析[J].亚太教育,2019(07):115.
         [2]王军.浅析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9.
         [3]黄学明.初中德育途径与方法浅探[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
        
         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28-3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