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职业源动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向导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提前介入学生人生规划。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测评,并有针对性的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进行干预,使之在毕业时就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关键词:职业源动力:就业向导:职业规划
所谓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以“职业源动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向导的职业规划,就是以人的职业兴趣为源动力,通过对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度和人的自身优势与专业适合度进行科学的指标检测,在综合个人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以及社会职业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出个人理想的职业生涯。
我国的职业规划起步较晚,而且涉及的对象一般仅限于在校大学生、正在工作或找工作的群体。涉及到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几乎没有。
中职学生,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庞大群体,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一技之长,但学历较低。在就业上,他们上有高校生,下有中学生,左有普高生,右有技校生,一直扮演着"鸡肋"的角色,处境尴尬。初出校门,步入社会常常是碰了一个又一个冷壁。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因为职业规划是贯穿人一生的连贯行为,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越早确定努力方向。在他们进校后,开始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之前,就必须先对他们进行职业兴趣测验,准确定位个人的职业方向,为今后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规划打基础。以确保中职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安排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以期毕业后就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分析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个人的职业源动力。职业兴趣即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职业兴趣的分析,可将个体归属到某种职业兴趣类型中,从而便于找到其适合从事的职业。
进行职业规划,在了解个人职业兴趣的基础上,要对个人的职业去向进行分析测评,即是职业性向测评。他是一种了解个体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个性特征的工具或方法,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及相关一些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测验或访谈手段,通过对个体的个性特征、能力结构、职业偏好、动机需求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测评,以求对个体有更客观、深入、全面的了解,确定其职业适应性。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制定最适合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人——职”匹配。
以“职业源动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向导的职业规划,就是以人的职业兴趣为源动力,通过对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度和人的自身优势与专业适合度进行科学的指标检测,在综合个人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以及社会职业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出个人理想的职业生涯。中职学生可以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职业规划,准确定位个人的职业方向,为在校三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规划打基础。通过三年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文化社会知识的学习,以确保职校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安排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以期毕业后就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一、确定职业兴趣——找准工作的源动力。
职业兴趣是工作的源动力,它对学生在校学习及今后的工作的积极性都有很大影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进校时,就必须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心理测量量表》(注:本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评,以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因为:
第一:专业兴趣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生如果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消极以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第二:专业兴趣影响到职业兴趣的形成。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就会对本专业涉及到的社会职业感兴趣。最终,会根据自己学到喜欢的专业而找的理想的职业。
第三:职业兴趣影响职业目标的实现。在制定职业目标,即确定从事的职业时,职业兴趣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他关系到职业生涯的快乐与成功。
其一,“择其所爱”可以让你在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保持愉悦的心情,你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并且享受工作过程的乐趣;
其二,它可以激发你的潜能,从而比较容易获得高薪高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德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兰斯伯格对她女儿说:“你一定要在你有兴趣的领域发展,在你没有兴趣的领域,和那些真正有兴趣的人竞争,你怎么比得过人家?”
其三:增强职业适应性。做喜欢的工作,面临挫折和困境时,你会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职业兴趣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成功的基础,对人的行为有强大的驱动作用,所以要促成职业兴趣向现实职业的转化,尽量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可见,在中职生进校时就进行职业兴趣测评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职业规划的基础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认识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个人所必须掌握的。只有通过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结构、动机需求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按照自己的这些特点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职业选择也一样,比如说,自己天生好动,比较粗心,就不能选择会计这一职业。但很多人在当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或性格,而直接考虑的是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或外界人员的影响。一时的选择错误,不免有点遗憾。
可见,充分认识自己对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倾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准确自我定位——职业选择的关键
完成了认识自我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职生,都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只有定位,你才能理性地去选择职业。这个定位很有关键,特别是中职生,如果定得太高,工作找不到;定得太低,又觉得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如何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衡量: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会(能)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近些年来,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确对中职生的就业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每位中职生自身,这是内因。社会上,本科生输给中职生的例子不是没有,一位招聘经理曾说过:"很多时候,学历在实践中已不是重点。如何用最小的劲做最大的事才是用人单位关心的。"可见,中职生不断"武装"自己,增加实践经验才是正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所以,中职学生在进校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找准自己喜欢的专业,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再通过自己努力,学到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正确自我定位,必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龙立荣.运用职业自我选择测验(SDS)研制大学专业搜寻表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2000,32(4):453~457
2.蔡永红,林祟德,肖丽萍.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及其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80~85
3.冯伯麟.中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因素.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校,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