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新课标不断深入的影响,课堂的教学变得开放,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元素,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现代化课堂的标志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再加上一直处于的语言环境与英语不同,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存在很高的学习难度。对此,英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快现代化课堂的建设,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多媒体;构建情境;形象教学;丰富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深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主要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授课,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听讲,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学习英语的消极心理,还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英语教师要放长眼光,趁着新课标改革的时机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融合起来,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学情境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更加灵活,教师要合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中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构建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Weather》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大家会用英语来表达各个季节的特点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吧。”我讲完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演示四季不同的风景的图片,构建出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代入感,学生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更加专注和投入。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与教学内容相贴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了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形象化的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
在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教材中的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实施形象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向形象的转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At the zoo》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形象化的教学,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动物园里有很多不同的动物,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不同动物的英语名称吧。”讲完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个学生播放动物园的视频,在视频中给每个动物都标注有中文和英文的名称,这中教学形式更加形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形象化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高效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有效提升了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是围绕教材开展,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知识有限,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加,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显然,光凭教材中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现代化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发挥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调取课外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得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教材中的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Ways to go to school》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从家来学校时会以不同的方式到达,比如距离较近的同学可以步行来学校,而距离较远的同学则需要乘坐公交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交通方式都有哪些。”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取课外的资源给学生丰富教学的内容,学生在观看课外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调取课外的资源进行教学,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极大地改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使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得到改善,增加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国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师,2017(S2):90.
[2]俞艳.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