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B国际课程作为众多国际课程的佼佼者,有诸多值得深入学习和批判性借鉴的合理化元素,本文从育人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和课程实施四大方面凝结出IB国际课程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有益启示,有望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IB国际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40多年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整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学界一直在争论和探讨。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后,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片面强调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忽略语言自身知识体系的学习,忽略语言在生活中和未来工作的交际功能,其结果是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英语学习者,不能在生活中与国际友人进行正常的口语交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亦不能用英语汲取专业知识,更不能运用英语在国际上进行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
有关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方向的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通用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展开的。以蔡基刚为代表的学者坚定地赞成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2017年发表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一文中,蔡基刚指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40年历程,虽然有很大的成绩,但从满足国家关于培养经济、科技等领域内具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需要的角度看是不成功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用英语为主,忽视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不能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战略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我国整整一代科技人员和工程人员既不能用英语熟练地汲取本专业的国际前沿信息,亦不能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 国际期刊上进行有效的交流,更不能与国际同行进行技术工程谈判。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失败,是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失败。[ 蔡基刚. 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以胡开宝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以通用英语为主, 2014年,他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一文中首先指出将学术英语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依据并不成立,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角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 胡开宝, 谢丽欣.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 外语界, 2014(3):12-19.]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Z].2017.]由此可见在我国开展了近30年的以培养通用英语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势必会让位于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尽管在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提出了比较全面专业的指导意见。但该《指南》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列作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又略微显得不协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最终旨在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将目的和手段并列,显然不可取。同时《指南》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大学英语自身作为一门外语,有其自身学科体系的特点,无论是从语音学、语法、修辞、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看,英语都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学科体系,这些更是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需要系统化的学习。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借鉴IB国际课程的可能性
IB 国际课程被公认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教育的领跑者”通过内容广泛、综合、平衡的课程及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评估,专注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旨在培养适应高度互联、飞速发展的全球化世界所必须的知识、概念、技能、态度、情怀,践行全人发展、终身学习和国际情怀的核心理念,培养全面发展、善于学习、有社会责任感和具有国际情怀的人。
而IB国际课程,作为“国际教育的领跑者”,在处理语言和学习、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供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借鉴学习。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和课程实施四大方面有诸多值得深入学习和批判性借鉴的合理化元素。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鉴于此,IB国际课程作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可以从上述几方面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3.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国际化人才
IB国际课程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培养具有国际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体现的正是一种“和而不同”、“共存共荣”的文化。这既契合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不谋而合。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之一就是要从育人理念上正本清源,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德育为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所谓“立德”就是强调德育优先,即“道德高于知识”;所谓“树人”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改变片面重视智育忽略全人发展的错误做法,有才无德的狂人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力已被历史多次证明,因此,培养学生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我们在坚持“引进来”战略的同时,更应该强化“走出去”战略,以语言和文化为载体,学习和鉴赏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注意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在那本书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丧失了信心的国家不能期望其理想对他人有吸引力。”[ [美]尼克松:《1999: 不战而胜》,王观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332.]尼克松的一席话,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上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特色这对矛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国际化人才。
3.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
IB国际课程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高选择性。
通过课程设置的均衡性,IB国际课程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包括身体、社会、智力、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设置的高选择性,IB国际课程聚焦学生的志趣,淡化功利性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正如唐盛昌所言,通过“聚焦志趣”,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与“学科竞赛”框架,致力于将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志”、“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的探究自身的发展方向,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内在学习动力与良好的发展追求。[ 唐盛昌.资优生教育——乐育菁英的追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70-371.]
而IB国际课程以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的语言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课程政策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培养了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语言素养的学习者。
众所周知,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是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把语言现象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从社会文化的众多因素来客观地解释种种语言现象,并提出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使这种联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当论及“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以及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时,韩礼德(Halliday)谈到了语言与学习之间的一些复杂关系。他明确了语言与学习能力发展的3个方面,尽管必须强调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构建意义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以下3方面: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以及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是同时起作用的。[ Halliday, M. Three Aspects of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ydney,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Sydney,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1985.]
第一、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即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人的讲话并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儿童逐步建立起了卡明斯(Cummins)所谓的人际交流基本技能。[ Cummins, J.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79(19):121–129.]
第二、通过语言开展学习(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即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来倾听、思考、讨论、反思各种信息、观点和问题。驾驭这类语言的能力被卡明斯称为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
第三、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learning about language)——即学习者逐步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运作机制的理解;了解语言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知识体系,会使人们学会更有效地使用语言。
因此,本文坚持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应该在坚持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英语语言学核心课程并重的原则,通过学习语言,以培养学生人际交流基本技能;通过语言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结构和运作机制的理解,从而重视英语语言学科自身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通过批判性的借鉴IB国际课程设置的特点,优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高选择性,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全面发展。
3.3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发现和培育学生优势潜能
IB国际课程官方文件指出:评估应以专业判断为基础,并且反映项目的多元文化范畴。评估的目的在于明确学习者的理解水平。[ IB. Towards a continuum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M]. Cardif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2008: 18.]IB国际课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基础,在课程评估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课程评估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坚持标准参照评估法,淡化课程评估的评比选拔功能,尊重差异,鼓励自我超越,实施多元化的评估策略,发现和培育学生优势潜能,从而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了一方沃土。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塑造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守护学生的天性,发现和培育学生天赋的优势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积极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表现、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智力结构。因此,我们要坚信世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及早发现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发现和培育学生的优势潜能,并坚守之。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总量成指数级增长,而作为个体的人,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必然决定教育工作者在保证学生基础学力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评价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发现和培育学生的优势潜能,倡导扬长式教育,适当进行补短式教育,高度重视课程评估对人才培养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一方沃土。
3.4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
IB国际课程以建构主义知识论为课程设计基础,即通过探究、行动和反思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成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活动。[ 徐鹏,夏惠贤,陈法宝. IB 国际课程——理念与行动[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2):54-58.]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持续不断的探究构成了IB国际课程四大项目书面课程、教学课程和评估课程的核心内容”。[ IB. What is an IB education? [M]. Cardiff: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3. 4.]从本质上看,探究作为IB国际课程的一种理念或本质特征,这一特点更应该成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特征,积极推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以建构主义知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通过合作与分享促进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志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高端认知技能,即分析、综合和评估(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知识、领会和应用这些较低认知层面,培养善于反思、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使学生学会学习。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合作与分享促进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通过借鉴IB国际课程对个体知识尊重的课程观,必将掀起知识领域内的一场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人类知识的继承与创新。
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新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和英语语言学核心课程共存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课程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发现和培育学生优势潜能,最终通过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