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与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张福友
[导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

         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所谓的智力因素被现代心理学定义为各类思维能力、记忆力以及观察力等等。主要是面对事物所表现出的心理。而非智力因素则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对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性作用。本文就非智力因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初中;道德与法治;作用;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并深入,初中的思政课教学也迎来了调整。比如课程名称就多次改变(政治、社会发展简史、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内部包含着很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信念,充分的利用便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在开发初中生智力的同时,增强非智力因素。纵观很多的农村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家庭教育滞后,尤其是缺少父母对学习的督促,这也使得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难以提升。因此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非智力因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是指那些并不直接参与到认识,但却对认识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这些心理因素包含情感、动机。例如,在学生的学习环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独立、谦虚、勤奋等学习态度,而这些学习态度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从农村学校来看,每一个班级内部的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都存在差别,但是差别并不大。最终表现出巨大成绩差别的,则是非智力因素。用好非智力因素对初中学生的激励性作用,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约束自己,加强学生和生活以及社会的融合[1],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成为民族发展、为国家振兴培养人的目的。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时政性强、理论性知识也多,如果教师一味的采用的传统的说教式方式,即使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案例,也无法提高农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尽量的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农村学生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到九年级部编版《走向共同富裕》这节课程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农村学生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一些知识来分析社会的现象,提高对财富的认知,并正确的使用财富。而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学生们去学习改革开放的意义以及一些措施。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的初中生而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较为遥远,根本不了解这部分的知识,还涉及到历史的部分,如果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必然会使得课堂缺乏趣味性。

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们回家问问家长40年之前生活是一个怎样的常态,而40年之后,学生们又面临着怎么样的生活?一般在农村,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将这种生活描绘出来,而学生们所描述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学生们学习的动机被激发,非智力因素的效果也开始展现[2]。
         (二)充分利用国之贡献,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初中的道德法治这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中有“我与国家”这部分重要的内容,政治性较强,这些内容看似高于生活,实际上都是源于生活,且可以给农村学生一定的启发。在农村学生中有一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初学的过程中,肯定会对这部分课程感觉到厌烦,甚至是畏难。如果不摆脱这种现状,学生们可能会消极地应对这门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自身的惰性相互斗争,养成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九年级部编版的一节课《中国担当》,这节课主要讲的是中国面对区域性以及全球性的危机,没有逃避,而是积极地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将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教师可以在联系现在的实际,用多媒体来播放2020年新冠状病毒疫情肆虐时发生的感人画面,比如一线护士的状况,钟南山院士在疫情中所做的努力,来感化学生。这次疫情持续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各个地区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国现在能有这样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安全的环境,是国家人民共同努力的一种结果,我们应该为中国而感到自豪。而作为学生,我们享受着国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美好,同时也应该为国家履行相应的责任。而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履行的责任则是好好学习,为农村地区、为祖国贡献自身的力量。通过实际案例,更能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继而为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奠定基础。
         (三)树立榜样,优化学生的心境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的是升学,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压力会比较大,所遇到的挫折也会比较多,很容易一蹶不振。因此要树立榜样作用,不断的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知道巨人是不容易被挫折所打倒的。
         比如,在学习到《学无止境》这门课程时,教师就应该利用该课程告诉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适时的调整心态,肯定会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榜样的作用,例如大家熟知的马云也并不是一夜就站在互联网的首端,高考三次数学也仅仅及格,但他依旧坚持。拉投资时被拒绝无数次,从未放弃,所以才会有了现在的阿里巴巴。可以用互联网制作一个短片,来渲染气氛,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心境。
结语:初中道德法治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合理的利用教材,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兴趣、责任心、心境,这些都是能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够提高道德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8(10):78.
[2]鲍忠富.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索[J].名师在线,2020(1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