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学科教学也进入了崭新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趋势,为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天地。文章将深入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状展开研究,找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意义: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时代,教育被赋予了新的色彩。它由过去的书本式讲演教学,转变为信息化教学,是学科教学的突破,更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是免得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信息化,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这为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供了理念指导,本文也将基于该理论探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在长期发展中该规划已经到了尾声阶段,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文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手段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为学科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之所以强调要在开展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原因有三。第一,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从根本上挣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能够实现学科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材→实践等多方面的转变,能够开辟学科教学新舞台,为学生进行课程深度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在响应素质教育需要下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培养;第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够有效推进学科教学发展,它能够丰富学科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科教学与时俱进,从而激活学科教学课堂;其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够促使学校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主趋势,其积极作用不可忽略。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正是因为上述所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才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探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以求从多方面落实教改,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新式、科学、高质学科教学课堂。
1.理念先行,强化融合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驱,教师究竟能否在开展课业教学中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将直接决定教师是否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活动。因此学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思想意识座位教学工作的指导。
一方面教师应当了解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开辟的新空间,深入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前的教育新技术,树立和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需求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包括教育创造力、教学实践力等,深入理解新课改下的各种新型教学理念,如以生为本、兴趣培养为上等,从理念层次做好先行准备工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做好准备。
2.载体跟进,保证融合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软硬件环境,这也是融合发展的前提。学校应当按照“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原则装配软硬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到学校重点工作之中,从资金、财政等角度加大对学校内部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投入,这样才能够满足学校教师教育教学需要,从载体上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提供准备。
当然,一些学校倘若单纯的依靠自己进行资金的投入,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校应当在开展教育工作中正确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添砖加瓦。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融合环境,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多措培训,加强教师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信息化学科教学活动的成效,因此学校应当从多方面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力度,采用三步走形式,即“先培训、再融合、后考核”的方式,确定培训目标,从全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1)校内全体教师参与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通过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等活动优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整体发展。在培训解释后应当确保教师的培训优秀率达到15%,合格率应达到100%。
(2)选送学校优秀教师定期进行外出培训:通过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方式,骨干教师能够在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回学校进行交流分享,实现以一带全、“一人培训,全员受益”。
(3)学校应当开展多形式的校本培训:包括专题引领、主题教研、帮扶结对、研赛结合等方式,从全方面落实学校内部的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能够向纵深延伸。
在教师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学校应当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作为必要工作,并对其深度融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其考查方式包括三种:
(1)工作过程考核:即对教师学科教学每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师多媒体使用等进行记录。
(2)个性化考核:即深入学生,了解学科教师开展深度融合情况,以及学生在新型“教与学环境”中的学习体验。
(3)制度考核:即根据学校制度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技术年度考核、评优考核的主要参照依据。
4.多方应用,建构新式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角度,分别为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监控。学科教师必须在兼具意识、能力,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为信息技术需要的新式教学课堂。
(1)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意味着教师在开展课业教学时可以从教材出发,纵向、横向进行多层次的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
(2)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开展课业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信息技术下的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领会利用信息技术落实课程教学。
如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就《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歌曲学习时,教师可以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旋律上,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庄,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世界的奇幻与美妙,进而发展自身的审美意识、想象能力,深入音乐世界,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监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移动式教学新课堂,建构网上云课堂。在云课堂上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音乐资源的搜集、阅读和观看,教师也可以及时根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监控和了解,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这都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有效表现。
5.强化深度,做好融合反思
教师应当做好必要的教学反思工作,一方面要适应技术发展的快节奏,能够及时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另一方面则要有效地避免随波逐流的心态,要求样样懂,更求样样通。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为了推动深度融合,应求精、求全、求实,这样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才是更有价值的。因此必要的融合反思十分重要,是教师落实开展教育融合工作的保障之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是时代所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学科教师必须充分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更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对策,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打开学科教学新空间,推动教育教学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上,2018(09):64-65
[2]郑锡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初探[J].考试周刊,2019(23):160-160
[3]王晓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融合引领未来[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09):95-96
[4]郭庆伟,高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初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