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书法教学已逐渐成为小学课堂上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指导,更是美育、德育的融合。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要深切认识到书法教学的意义,以及它与德育的关系。在今后的书法指导中,渗透育人理论,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书法教学 育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教育部对书法教育的重视。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至四年级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2011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再次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纳要》,明确提出全国中小学要重视书法教学,开展书法教育。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入了书写指导的内容。由此可见,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书法教学。
(二)基于书法教学的意
正所谓:“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书法不仅具有审美、实用的价值,更能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调节个人情绪,养成良好习惯,规范个人行为。
首先,书法能培养细心谨慎的习惯。
郭沫若曾说过:“这种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并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练习书法时,需要全身心投入,这种静止的专注的状态能让人心无旁骛。长此以往,必能养成沉静、稳重的良好秉性。
其次,书法能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凡事欲速则不达,书法更是如此。写字过程是极其枯燥的,长期的重复的练习也很容易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打退堂鼓。“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必定不能有所收获。书法练习考究的是眼、手、心、脑的全身心投入,长期练习,学生的耐久力将得到提高,亦能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再次,书法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这是鲁迅先生对汉字的高度评价。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糅合了文学、美学、历史等多种艺术因素,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张亮丽名片,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在书法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长短有别,参差错落、对称和谐、轻重缓急,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帖,在树立审美观的时候,更能感染练习者,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动力。
(三)基于当前书法教学的现状。
纵观当今的课堂,书法教学仍难拥有一席之地。
1.书法课不受重视。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书法室,即便设置了每周一节的书法课程,但被占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学校也没有设置专业的书法教师,绝大多数是由美术教师或者语文教师兼任,这也导致很多书法课变成语文课的“花絮”。因为书法教师缺乏专业的书写指导知识,也使得书法课程的专业性大大降低,学生练习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在长期未能掌握要领的情况,单纯的枯燥的练习更让学生增添了厌烦情绪。
2.书法的实用价值在减弱。
当前电子产品不断更新,电脑书写的方便与快捷正逐渐取代手写的模式。书法本身实用价值的降低,使得很多家长在意识层面上感觉练习书法是多此一举,未来工作将大量使用电脑,因而也不主张孩子去接触书法。
3.外在因素让学生趋利避害。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班级成绩,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学生负担加重,加上课堂教学更多追求正确率,追求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书写时字迹潦草,应付了事。别说是具有美感,连工整都算不上。此外,签字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的书法工具逐渐退出舞台。
二.书法教学与育人的关系。
书法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书法教学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模式。在练习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得到很好的规范,他们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精神世界得以丰满。反之,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习惯和素养,将更好地促进他们书写能力的提高和进步。
三.书法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渗透。
(一)注重过程评价。
诚然,书法技能、技巧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时候,不能只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评价。要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批阅学生作品时,我会用红笔圈出写得好的字,好的笔画。哪怕是一笔,一个字写得好,都会及时表扬。只有让学生树立书写的信心,才能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可以达到锻炼其心志的目的。
此外,我还会在班上定期举行书法比赛,非常优秀的学生,我还鼓励他们参加市级、省级比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陶醉于书法世界。
(二)强调“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是希望学生明白,书法是一件愉悦身心、调节自我的事,练习时必须庄重对待,要“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我每次教学的时候,总会特意强调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教他们学会口诀:“头要正、身要直;眼一尺,胸一拳;执笔一寸远,两脚要放平。”并且,要求他们课前准备好笔、本子,课后要及时将书写工具收拾好。我相信,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然能在以后成为一个做事井井有条,遇事临危不惧的人。
(三)重视名家引领。
古往今来,书法界都非常重视作品与人品的统一。千古罪人秦桧学识渊博,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但是他品行不端,被世人唾骂,书法上的成就便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小学生年龄小,给他们讲许多大道理,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便常讲书法名家的故事来让他们领悟“字如其人”的道理。比如“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临池成墨”的张芝、“墨汁当蒜泥”的王羲之、“一块碑看了三天天夜”的欧阳询……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同时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四)结合细节渗透。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练字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小插曲”。比如不小心碰了别人,不小心将墨汁甩到别人身上……如果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可能会使孩子内心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于是我从汉字的细微处出发,渗透育人理念。我告诉学生:许多汉字都有其特别之处,比如我们的“土”“王”“身”“木”“火”等字,在独立成字时,最后一笔都是舒展的,但是这些字在做偏旁部首时,最后一笔往往有了变化。我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字形的变化,更提出,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来提倡“谦让有礼”,所以我们学习的汉字也体现了这一道理。为了谦让对方,它们的最后一笔都特意变成“提”,或者干脆缩了起来。孩子们对这样的解释非常很感兴趣。这样一来,书法指导中悄然融入了品德教育,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人要懂得礼让、谦和,要多照顾他人的感受,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总之,在重视技巧指引的同时,我们更要渗透德育因子,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光:书法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文学教育(下),2012(12);
[2]刘鸿涛: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8);
[3]商镭:浅议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