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 惠琼彩
[导读]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过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求、发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因此,初中生物老师必须通过创设新颖导课、生动的生活事例、优美语言、先进的网络媒体和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教学才能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地去注意和思考他感兴趣的知识。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把学习看成为一种需求,并且这种学习需要是持久的、有效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求、发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并保持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同行探讨:
         一、认真做好起始课的教学,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言是每一节课的教学开端。引言若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趣,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重视引言的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例如:趣味式的提问常常用在新课的开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利于学生生疑、知疑,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通过判断、推理获得新的、独特的认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如在讲“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动物为什么有雌雄?(2)人类为什么有男女?(3)为什么10只黄猫9只雄?(4)人类的秃顶性状多在表现男性?等等。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一节教学时,笔者没有急着进行内容讲授,而是先提出问题:早晨锻炼好,还是晚上锻炼好?又如:在进行“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时,笔者提问:“为什么卧室里不应该养很多花?”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事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因材施教。如:在进行“蛋白质代谢途径”教学时,笔者提问:“早上空腹喝牛奶的饮食习惯好不好?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分析: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当空腹喝牛奶时,蛋白质就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这对蛋白质是种浪费。而喝牛奶前吃点面包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又如:在进行“生物的遗传”教学时,笔者先学生回去调查自己和父母的一些性状:(1).看父母的耳朵是有耳垂还是无耳垂,对比看自己。(2)看父母的舌能否由两侧向中间卷曲,对比看自己。(3)看父母和自己的前额发迹是V字形还是一字形等等。调查结果是: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耳朵与父亲一样,有的则说自己的耳朵与母亲一样,还有的则说父母都是有耳垂,而自己却是无耳垂;还有的学生说父母都能卷舌,而自己却不能……从而使学生们对生活的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感到很好奇,并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些现象就是生物的遗传,从而点明课题。

因为学生都是带着特别想知道的问题听讲的,所以在整个听课过程中都特别认真,而且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对知识产生了研究和创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恰当的使用课堂艺术语言,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恰当的艺术语言可以使生物课堂更加有活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我是这样描述种子功能的:一粒弱小的种子能顽强破土而出,捕获阳光之能量,吸空气之精华、吸土壤之营养而吐绿、生芽,开花结实,从而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面对生命不畏艰难,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的生命活力,面对生命的适应性和坚韧性,生物教师和学习生物学的学子们,会引发一种怎样的情愫,人们感叹生命活力的同时,就已经思考并渴望探究,究竟是什么让生命具有生机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让学生享受到生物世界美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思考。对一些枯燥、抽象、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用恰当用比喻,能让教学内容形象化,学生就容易接受保持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细胞结构教学时时,笔者这样进行的:整个细胞就是一所学校,要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室就是一个细胞器,按照教务部门的安排进行教学;细胞核就是主管教务的部门,负责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学校的围墙和大门就是细胞膜,负责相关人员的进入、非相关人员的阻止。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课程安排由教务部门制定好了,无关人员被阻止了,所以各个教室都在按教学计划正常的上课,如果没有教务部门的安排,每个教室要上什么课呢;如果没有教室,只有教务部门,安排好课程了,在什么地方上课呢?如果没有学校的围墙和大门,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出入,学校能正常地上课吗?这样一来,就使学生明白了组成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四、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初中生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我们在讲课时如果讲的内容不生动活泼,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学习。一般地说,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比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动态、新奇的事物比静止的常见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有形的材料要比无形抽象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就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图像、动画,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科学小实验,参观生态馆,观看标本,走进大自然,到农田、草地等观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如:在进行生物绪论教学时,笔者想办法使绪论课变抽象为形象直观,把他们带到学校的实验室。当学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挂图、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模型,犹如迈进了“生物王国”,既兴奋又新奇。在这种环境中,笔者随意提出几个问题,如:植物为什么不能动?而动物为什么能运动?青蛙小时候为什么长大了模样变化很显著?……这样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
总之,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兴趣无穷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是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方云山 更新观念,学好初中生物【J】中国教育学刊2006(09)16—17
【2】谷海军 初中生物兴趣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2007(07)32—33
【3】王建军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