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不断改善的学科教学中,很多学校也在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培养,但改革程度较浅,小学的德育工作中的难点是时效性不强,要在德育教育中重视实践,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效性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教学;时效性;
引言: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内容,将二者有效结合,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1、重视德育教育,全面理解学科德育目标
在新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改进课程育人。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目标,落实德育工作。首先,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德育培训,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为教师制定学科教育标准和德育教育标准及相应的考核措施,将德育工作考核并入到教师考核的测试中,推动德育工作的进度。同时要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学习沟通,了解对方学科的德育目标,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对方的不足及时帮助指导,寻找对方教学中的亮点加以学习。只有全面理解了学科的德育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科德育。
2、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渗透德育工作
教师在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只有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应对各种文问题更灵活自如,还可以提升课堂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中重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强调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教师要与时俱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教学,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才能提高课堂的参与率实现教学高效性。
在日常进行的教学中,教学要结合小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如开展文体类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等等。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特长类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发挥自身优点,如篮球、足球、围棋、计算机编程、智能机器人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帮助学生塑造自身优势。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德育教育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中让学生根据班会的主题内容自行编排节目,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有趣。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学校,为了扩展德育工作,我们还要让德育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家长德育的重要性,使家庭和学校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共同完成德育工作。
3、重视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对学科德育全程监督实施
德育工作存在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延展阶段,因此我们要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工作评价及监督。例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准备程度及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在课后延伸阶段即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一些德育工作落实性强,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课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其他教师旁听,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监督老师做好听课记录,并在听课后对本节课给予教学评价让教师们更好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对于旁听的教师,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公开课检验教学的学习及工作成果,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积极鼓励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及时进行表彰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
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尚的素养不是一朝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地建立起良好的习惯。为了保证德育的时效性,学校可以在班级间开展文明评比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品德规范,让班级有统一的品德分,在一些完成一些志愿活动及有益活动后增加品德分,相反在班级的某些同学出现错误行为如打架斗殴,就减少相应的品德分,并定期进行品德分评比,对品德分高的班级采取物质或荣誉激励。开展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产生竞争意识,为了班级荣誉感及自身的荣誉感而努力提升自己。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科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辅助,抓住德育切入点,掌握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让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和教师要全面理解和落实德育目标,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增强德育工作实践性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宋美艳.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 学周刊, 2015(27):110.
[2]梅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