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社会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挑战和机遇并肩而来,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文化缺失,西方价值体系冲击,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大数据的广泛使用,让当代大学生更迅速更直接的接触到时事消息、政治理论、舆论导向,很快就能形成自己的短期价值判断。但这种信息的迅速传递和无差别检索,没有经过论证和把控,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性明显降低,更多的是个人主观掺杂其中。而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体系还不完全成熟,在真假混杂的舆论浪潮中,很容易受到影响,丧失客观判断,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在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成为了眼下刻不容缓的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大数据、价值观、分段教育
一、快餐式信息时代的特点
信息的产生、出现、传播、消亡都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在进行,这种迅速的现象被称为快餐式。在这种现象下,信息时代特点极为的突出,优势即是劣势,优缺点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一)、信息的产生、传播迅速。
优势主要体现在:能让事件第一时间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整合大众力量,降低了时间成本,让工作能够在一个低成本的前提下迅速进行。比如走失儿童的寻找,肇事司机的追捕等各方面。同样也很容易出现错误的信息使用,缺乏官方权威性的把控,很容易让有心人利用。比如利用学生易冲动的性格特点,在一些爱国事件中组织游行危害社会稳定性。或者是走失孩子信息的准确性和网络转发的时效性,也会使得工作投入一些无用的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信息的来源广泛性,丰富了社会舆论。
优势体现在:信息的透明化越来越明显。在以往很多国家,官方发言代表了社会舆论的导向,随着新媒体的推广和信息的透明化发展,使得大众不再是盲目的接受观点,而是主动寻找事件的真相和答案。但信息透明化的同时,信息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百家之言,更多的是个人主义,信息的主观性太强,使得社会舆论丰富的同时真假掺杂,信息的有效性随之降低,容易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信息的获取成本极低。
优势体现在:不用再像以往,查阅书籍,手写记录,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现在只需打开搜索引擎,信息便可以随意获取。但这种信息的完全公开化和无差别获取,让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降低。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极端片面的价值判断。
二、大学生的价值形成的过程
价值观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判断事物的根本来源,也是一个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取向。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普遍呈现政治态度积极、爱国主义强烈、个人意识明显的价值观特点,同时利己主义和唯我主义表现明显。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行程需要长期的过程
价值观的行成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随着身份的转变,年龄和阅历的积累,逐渐形成带有个人特点的价值判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长期的成长,才能使得自我价值观逐渐成熟。而青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生长发展的阶段,其价值观则更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沉淀才会逐渐形成。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不断的摧毁再建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学生阶段的转型期,离开父母,开始学习独立面对世界,独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出现价值体系的崩塌。但随着问题的解决,他们又能很快重建自我价值体系。在这种循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最终成长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单一性和主观性较明显
因为环境的相对封锁,大学生还处在“象牙塔”内,接触到的事物覆盖面相对较窄,另外还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种情况下,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集中在某几个方面,价值取向比较单一。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表达意识很强,但缺乏主动承担的精神,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影响,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自由理想和个人主义突出、利我原则明显的特点。
(四)、对传统文化态度冷漠
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得现在大学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时下比较流行的高消费,享乐主义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文化精神背道而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这个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逐,通过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三、如何将大学生教育和信息时代相结合
经济的全球化,新媒体、大数据的发展,让一切都快了起来。传统文化缺失,西方价值体系渗透,在这种大趋势的冲击下,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代发展,改革教育管理方式,使学生身体、心理共同成长。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无痛,内心无病。身体的疼痛很快就能感知,并且会寻求医生帮助,很快就可以痊愈,但内心的病痛却无药可医。近几年高校学生轻生事件频发,事件背后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都是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在痛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降低事件的发生率,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分辨能力。这就体现了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也是价值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力量。
(二)、多开展时事研讨活动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流行文化的杂乱,使得现在学生面临的文化氛围“脏乱差”,学校层面应多组织类似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之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可以多组织时事讨论活动,针对时下热门的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辩证,让学生各抒已见,碰撞出新的理论,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否定中帮助学生审视自我,客观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
(三)、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教育从来都是依附于环境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想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协调统一,达到教育的完整性。作为学校可以创造社会认知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了解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市场;增加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和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加大学校的教育力度,使教育真正实现三位一体。
(四)、大学教育分段进行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既不同于小初高的严格管理,也不同于社会的放任。他是学校和社会的过渡体,即是学校又是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独立思考、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大学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大学生的教育上,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教育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大一的适应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环境并适应。失落感、陌生感和刚入校的迷茫是大学新生的普遍表现。大学之前的教育几乎都是强压式的应试教育管理体制,突然进入大学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以自我管理为主,综合素质与文化课成绩多方发展),很多学生会出现迷茫,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旷课等情况。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做好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学习生涯规划,让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2,大二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职业素养。随着专业课学习的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内容都已经了解,但对于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还是知之甚少。我们应相应的开展专业讲座,组织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硬件软件全面升级,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3,大三的就业、升学教育,大学四年,大三是一个分水岭。经过大一大二的摸索和专业的掌握,学生对于毕业的选择不同,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还是在专业领域进行实习,为就业打好基础是最最常见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分析考研和就业对不同学生来说的可行性。组织考研研讨会,邀请以往的优秀考研学长回校做报告,组织就业创业报告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就业经历。让学生在这个阶段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4,大四的社会教育:进入社会,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正确的三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是专业素养职业技能。面对经济市场的低落,就业行情的冷淡,很多学生在就业择业阶段遇到诸多困难,导致价值体进行重建。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阶段特点就行专业化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如何迅速适应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结语:学生教育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工作,在这条路上需要不停的探索、不停的发现、不停的努力、不停的创新。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作为学生教育工作者,荣誉与责任共担,使命与挑战共行。更应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