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视角下的反贫困政策实践体会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陈瑜婕
[导读] 从高校教师驻村和反贫困融合视角,以高校教师心理学专业角度实践脱贫攻坚政策

         摘要:从高校教师驻村和反贫困融合视角,以高校教师心理学专业角度实践脱贫攻坚政策,基于对云南省某高校对口帮扶贫困村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浅谈基层反贫困政策的实践就“政策学习”“定义理解”“伦理责任”三个方面的实际工作感受,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反贫困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基层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高效作业的途径。
         关键词:反贫困;社会心理;发展心理;伦理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进,目前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决战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践行最后一个阶段的收官之年。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综合难题,而中国一直在反贫困的问题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绩。
         从国家层面宏观来看,结合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个阶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主要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为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全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大规模地缓解(1949-1978)。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通过确立开发式扶贫方针,使相关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80年代-2000年)。三是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以建立全国范围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社会救助和开发扶贫的有效衔接(2000-2013)。四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2013年至今)。以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现从整体上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
         如今我们正在以驻村工作队的角色执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在日常的各种工作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下面笔者想谈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些小小的体会:
        
一、多角度的学习政策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这也就意味着与反贫困有关的政策也是综合性的措施。当我们开始了解、学习这个政策的时候,不仅需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还需要去探索这个政策在被实施时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要会用多角度的眼光去掌握这个政策会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高校派驻的扶贫人员,从多元的角度去分析扶贫政策,不仅能更好的去应用政策,也可以在探索不同领域综合作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和实践的内驱力。
         例如在学习“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时,不在仅仅停留在内容上,可以更多的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这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因此,在所有的脱贫政策中,将“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最首要的,正是为了解决人最基础的生理需要,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才有可能去发展更高层次的社会化。因此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和温饱相关的问题,从家中米油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止,包括种养殖销售情况,都需要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只有生理需要得以满足,才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其他需要的满足。
        
二、从最根本的定义出发
         在工作中不能避免的会遇到与贫困个体鸡同鸭讲的情况,而沟通不畅几乎是目前遇到的所有问题的根源,用基层干部最经常讲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和贫困个体宣传扶持政策,他却只想和你要低保”,长久的沟通问题不仅会影响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会让基层工作人在挫败感和失落感中产生习得性无助,降低工作激情与动力,日常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回归最根本的定义,从根源寻找分歧。
         例如在理解“提升人居环境”的政策时,我们可以先去了解对“贫困”的界定,通过全世界近50多个国家4万余贫困人口参与的“参与式贫困评价”中我们能归纳出一个相对综合的解释——“现代社会穷人的贫困主要表现为资源贫困、机会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这四个维度,是一种‘物质’—‘人文’多维的、复合的贫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却发现,贫困个体对“贫困”的理解却仅仅视为缺乏维持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资料或最低限度的收入,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政策的落实来改善的贫困和贫困个体通过享受政策来改善的贫困从根源上就出现了分歧。我们的工作目标远远高于实际情况,再这样的情况下产生沟通不畅是必然的。只有当我们了解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后,才能更好的调整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从简单的奖惩激励到激发内生动力,这是需要在贫困个体的认知上做工作的,而不止步于表面的行为要求。
        
三、从伦理责任入手激发最原始的内生动力
感恩主题教育作为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的教育活动一直没被人忽略,尤其我们作为高校派驻的扶贫人员,常常配合当地村委干部开展教育活动,希望能通过感恩教育来激发贫困个体的内生动力。
从致贫原因到贫困个体现状,我们经常在讨论关于贫困个体内生动力的问题,在常常在帮扶措施中提到要激发贫困个体的内生动力,但我们却很少去探索为什么他们会缺乏内生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素质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物质生产的精神动力。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行动受其思想的支配。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高低和精神面貌状态,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起着重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脱贫工作进行到现在一直在强调“扶贫先扶志”,不少贫困个体常常在政府、村委干部、工作队的密集帮助下逐渐忽略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伦理,贫困个体才是反贫困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积极性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反贫困的成效。
         因此,在脱贫攻坚中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再仅仅是进行感恩教育,更是要强化贫困个体的道德责任。例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时刻注意去强化贫困个体的“尊严意识”,在自尊双重模型中我们能知道,内隐自尊对自发的和情感驱动的行为反应有较高的预测,也就是说内隐自尊高的人,在自发完成任务上有着较高的相关。而内隐自尊是由幼年时期形成并在随后的生活中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会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深入和个体认知能力而发展。我们现在工作的对象都是贫困个体,存在普遍内隐自尊不高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更少的使用“你们作为贫困户,应该。。。”或者“你看看XX家,你看看你”这一类句式,激将法在短期的某一件事上也许会产生效果,但长期来看,影响自尊的发展的效果却是显著的。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决战期,参与这场决战的所有人都坚持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脱贫攻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战线统一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马毓彤.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农业与技术,2017(02),256-257.
[2]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谢芳婷,杨晓佳,&梁岚.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57-670.
[3]左停,刘文婧,&李博.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00(005),21-28.
[4]Li Peng,Yang Yuzhi,&Feng Qiaolan.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准服务模式探究.高等农业教育,2019(2).
[5]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005),15-23.

作者简介:
陈瑜婕(1992-),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处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