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教育的大环境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小学的德育教育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启蒙阶段,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有效激励策略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工具。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文化学习,思想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班级管理生活中。德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思想上的培养、还有是知行合一。本文旨在从德育教育出发,探析了实施的有效激励策略的相关内容。
1进行德育教育教育的现状
1.1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教育改革一直都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全面教育的不断提倡,德育教育也相继印入人们眼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目前的教育模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模式,课程也限制在思想道德课程。由于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原因,教师在德育教育模式也鲜有创新和研究,所以,当下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1.2机械管理、实效性不强
小学德育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所以在实施程度上实效性不强。很多课程的实施仅限于上课,内容也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在管理上标准参差不齐,且死板、具有机械性。由于传统教育理念中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德育教育相对之下重视不足。因此,在实施程度上也比较浅显,实效性也较差。
1.3德育标准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足
在当下小学德育教育阶段,教育组织不够全面,而且我国也没有对德育教育做出统一的参考标准,亦没有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很多学校都是自身自愿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发达地区的德育教育的发展相对成熟,而一些落后偏远地区则相对较差。所以,德育教育的程度和标准参差不齐、重视的程度不足。
2德育教育中有效激励策略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2.1联系客观实际
在德育教育中,有效激励策略的实施要联系客观现实状况,从当地的教育实际出发。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例如,对于学生生活中的积极表现给与鼓励或积分策略或实质性的奖励。激励策略不是一句口号,要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以提高有效激励的实效。
2.2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在德育教育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行为和观念形成的初期。
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到未来的道德行为。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与之相一致的行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周期性的思想任务、学习总结等。在责任心的驱动下,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反思,来提升自律能力。
2.3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直观教学的方式。例如,视频教学,模范讲座活动等等。通过分享直观的真人事件,可以给学生直接真实的感受。这也是一种有效激励策略。
3德育教育中实施有效激励策略的注意事项
3.1有效激励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差异性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在实施有效激励策略也要注重差异化,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需求,我们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使德育教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例如,对于自律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一些管理任务,根据学生的贡献来进行表扬;对于纪律涣散的学生,可把表扬激励的标准适当放低,根据学生日常的行为,进行激励和评价。
3.2有效激励的公平性
公平性是教育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有效激励的公平性。不论奖惩,都要保持有效激励的公平性。不公的待遇和评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因此,也会影响到有效激励的效果。例如,对学生的待遇应一视同仁,不能根据学生成绩的差异或其他方面来评判。
3.3有效激励的适度性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激励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不能过度奖励和表扬,否则会失去有效激励的意义,使学生产生自满且不在乎的情绪;也不能过度惩罚,不仅会挫伤学生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日后德育策略的实施和效果。只有把握适度性,才能使德育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教育的高效性。
4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主体为学生,且涉及到生活的众多方面。小学德育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的关键启蒙期,为学生今后的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教师应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上的提升,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康欢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107-108.
[2]温小文.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新课程(中),2017(18):154-155.
[3]张琳.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情感读本(教育版),2017(0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