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外出学习,所以很多事情没有在自己的关注范围内。正好上班那天是周五,班会课上,班干部轮流总结本周的常规情况。听得出来,同学们的表现都还好,但是和我在的时候还是有差别,特别是上“理、化、生”这些“副课”时。听完班干部的“告状”后,学生心虚的低着头,听候发落。 其实学生近期的表现在我预料之中,他们毕竟还小,加上被我长时间的“压迫”,没有我的日子里自然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但是心里还是有些担忧,大家对于有一些学科的不重视,会让自己的知识面受限,会培养了孩子们的功利心。
关键词:中学;学习;副课;
怎么和孩子们聊这个话题,怎么才能让大家重视起来,让我陷入了沉思
这次班主任培训,很多与主题班会课相关的话题。通过学习,我清楚的知道,德育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对于高中阶段的他们来说训斥的效果微乎其微,他们一个个已经是鸡汤高手了,所以单纯的讲道理也不起作用。其实一直以来,我自己也在思考关于副课的问题。所谓孩子眼中的主课是指中高考的考试科目,副课则是指中高考的非考试科目,特别是目前还有很多省份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的考试形式,对文科学生来说,物理、化学、生物变成副课,对理科学生来说,政治、历史、地理也成了副课;虽然高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都必须进行学业水平测试,但同学们受学习兴趣、高考现实、老师及家长引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文化课程有了主与副之分。副科真的那么不重要吗?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副课,原因很简单,副课不是高考科目,这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吗?因为副课对排名、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多数学生对副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中学生纷纷表示:“在副课课堂上,写主科作业,副课老师一般不会管。”“班里同学对副课都不太重视,快考试了就临阵磨枪,分数差不多就行了,反正中考高考都不考。”而原本副科学得好的同学也表示:“考试成绩高低都没有影响,分数高了也没用,同学只会觉得把升学考试科目学好才是真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着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要让学生重视副课,必须说明副课的重要性。知识有主次之分吗?成年人都知道,走向工作岗位最重要恰恰是哪些副课。人的器官中有主次之分吗?哪个器官不重要,摘掉行不行?要说最不重要的是头发,没头发行不行,鬼剃头或者是谢顶又会怎么样?答案显而易见。看来身体的器官没有主次之分。
既然如此知识就更不用说了。任何一点知识或者技艺都可能成为你人生的敲门砖,只是你不知道是哪一块,所以得做足准备。今年中秋节,我和妈妈都买了月饼。我选择高大上的礼品盒,妈妈买的是散装的。回家一比较恍然大悟。礼品盒看上去很大气,但里面只装8块月饼。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和散装的完全一样,价格却相差几倍。气的要死,现在的商人真会赚钱,只是包装不同吗?至于那么大的差别吗?对,包装不同,档次和品质就不同。同样的饭菜,不同地方能一样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美的向往越来越高,这是人审美的需要,商品销售已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还有服务,包装。很多商品的附加值就在这里,巧妙的利用了人追求美、品质、档次的心理需要。人和人的区别在哪里,是缺胳膊少腿吗?不,只是包装不同,而你的学识修养就是包装。有人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但真正的贵气不仅仅是漂亮的衣着。《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让人羡慕,为什么田晓霞喜欢他?高中时反复琢磨,同学告诉我“气质好”。什么是气质,怎样可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孙少平有气质的唯一解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贵人相助。粗看读书,行路,阅人,贵人相助有差别,似乎告诉你谁更重要。细心琢磨另有他意,它们效能不同,作用相通,虽有不同但几乎可以相提并论。
让自己做一个博学的人,不只是学习知识的方面,还包括各个领域的涉猎。见识多了,自然遇事不会慌乱,做事也会有主见,和别人交流起来比较自然顺畅,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会轻易随波逐流,一般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开解自己。社会这个大课堂已经教会了我们,要做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会更有优势,我们应该怎么告诉学生呢?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万卷书。读书是最廉价的包装,读时政的书可以养大气;读专业的书可以养名气;读休闲的书可以养才气。从未来职业的前景角度讲,知识有主次之别吗?走入职场最重要的往往我们曾经认为的那些副课。学习无副课,人生无副课,每个人中小学时期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重要的。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有的人天生是偏才、怪才。对于偏才、怪才,那些副科恰恰是他们的潜能所在,副课的课堂恰恰是他们的主阵地。因此,副课并不像传统意义上那么可有可无,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到每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的各学科只是你未来发展的基础,试想我们把有些课当成副课是不是少了一层包装,少了一块敲门砖,少了一份活人的情趣呢?新课改的浪潮下,题目越来越活,越来越新,就算是为了让自己可以读懂题,也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的包装从学好副课做起!
参考文献:
1.学习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 德里斯科尔, 2007
2.教育心理学新编[M]. 暨南大学出版社 , 汪凤炎,燕良轼主编, 2006
3.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范良火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