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角下农村家庭教育异化及纠偏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戎水珍
[导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陈,互为表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陈,互为表里。好的学校教育需要好的家庭教育,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有目共睹。可以说,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命运。
         而反观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城市明显优于农村,城市太过专注执着,农村太多缺失偏颇。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也进而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文明差异的悬殊。且这种仍在持续不断的不良循环,造成了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文明程度的的不断拉大,也影响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刻不容缓。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近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孩子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个别孩子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给孩子钱的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学习是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二、家庭教育观念缺失且落伍。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家长而言,会生就会养。根本谈不上家庭教育,更别说得到足够的重视了。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教育就理该是学校的事;虽然现在有些家长也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却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农村家长普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他们不懂素质教育,只关心孩子考试的分数;他们对新课改、思政、劳动教育等学校当下正在进行的教育革新与尝试知之甚少,不愿也不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和孩子沟通不多,不去真正了解孩子,错误地要孩子“服从”自己,不当的亲子关系,把孩子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防火防盗防父母”,一些孩子对父母的敌对态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式简单且不科学。当前仍有少部分农村家长信奉“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教育方法极其简单和粗暴,缺乏正面教育。多数农村家庭缺少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家长很少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很少把自己作为孩子的诉说对象,只是把孩子作为聆听的对象和训斥的对象。结果不少的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缺少个性,相反却多了许多的“特性”。奖励与惩罚是农村父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不少家长在孩子成功时却不兑现自己的奖励诺言,此举令父母信誉降低,在以后的教育中变得苍白无力。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做错时也少有几个家长会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家长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且缺少一致性。 随着社会经济地迅猛发展,相当多的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爷爷辈对孙子辈只重视“养”,却不懂得“育”,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不少家长为了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误以为金钱能代替必要的家庭教育,放弃了家长教育的责任。农村家庭中三世同堂现象屡见不鲜,父辈与祖父辈经历不同,心态各异,他们的想法、做法也缺乏一致性,造成了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其结果令孩子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农村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出面袒护现象比比皆是。

此外,父母双方文化差异,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使得家庭教育效果乏善可陈。
         (二)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一不可,城市化视角下,父母孩子两地,缺乏沟通交流,留守儿童隔代相守,畸形的家庭教育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孩子的教育,滞后了农村整体的教育水平。对农村畸形家庭教育的纠偏刻不容缓。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帮助农村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个孩子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学校教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教育首先是家长的事,然后才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明确“养”与“育”的关系,如果孩子“养”不好则是废品,但如果孩子“育”不好则可能是危险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重视非智力因素地开发。转变“封建家长作风”观念,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注重培养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教会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学会尊重、理解孩子,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家长学校要教会孩子的家长学会做优秀的家长,通过听家庭教育讲座,看家庭教育有关报刊,自学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民主、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家庭暴力不是教育。指责与训斥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要耐心、细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庭教育中的物质奖励法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社会中的物质奖励法。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需不断总结教养子女的经验,改进家庭教育。
         三、引导家长提升自身个人修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优良的举止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引导家长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学习、道德行为、锻炼身体等方面,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言教身教一致,才可能教育好孩子。农村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进而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农村社会教育氛围越来越好,学校教育越来越来好,整体农村人口素质也会随之越来越好。
         四、加强学生教育,反作用于家庭教育
21世纪是所谓的后喻时代,即子女教育父母的时代。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新的思潮观念家长都需要通过孩子来知会。同样,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学会与家长沟通,善于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通过学生反作用于家长,使家长对家庭教育常抓不懈,形成习惯。开展系列利于家庭教育的活动。如亲子活动,增进父辈与子辈的交流与合作,双向理解与沟通;父与子信函往来活动,增时父辈与子辈心理沟通与自省;父与子合作考试、父与子换位辩论等等。
         五、把农村家长学校制度化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家长学校也不是孤立的学校教育,农村家长学校应该有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学校力量的参与。可以由教育局、妇联、共青团、学校等多部门联合举办家长学校,根据农村实际,因时、因地置宜,可以就地取材,请优秀家长做家庭教育报告;聘请优秀教师做家庭教育方法讲座,聘请专家做家庭教育观念讲座等;或是由县、乡级政府成立家长学校讲师团,到农村去巡回教学等。通过多渠道、多种力量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科学地教育,真正做到提升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