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老师们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想说、会写话呢?笔者建议老师们可以从把握学段要求,激发兴趣,有目的有台阶的跟着课文进行训练;还可以随文练笔,渗透习作指导;随文练笔,渗透习作指导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跟着课文学习说话写话,为习作打下基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这也很清楚的告诉老师们语文不是简单的认字、读文章,而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为我们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地进行表达,还能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进行恰当、个性的运用。那么,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老师们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想说、会写话呢?建议老师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利用手中的教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
一、把握学段要求,激发兴趣,有目的有台阶的跟着课文进行训练。
一二年级的孩子习作重点是“说话”、“写话”。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对“说话” 感兴趣。《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利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练习说话。 比如《小小的船》(一上)一课,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语言表达,“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种形式来练习说说什么样的什么,如:弯弯的小河、 蓝蓝的大海来训练。《四季》(一下)这课,可以问问学生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先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桃花、春笋、高粱、小蛇、河水、冰雪 ……让学生练习“谁给谁说,说着,说着怎么了 ”这样的句式说话。这两首诗歌特别符合薛瑞萍老师说的“有形象、有韵律、有反复”。老师要先给学生一个个台阶,让他们一步步往上走,慢慢的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学生会越说越好,为串词成句,连句成篇打下基础。
二、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受到广泛赞同。叶老先生的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利用好手中这本教材,从课文中去找能对学生语言训练的点。比如在《荷叶圆圆》(一下) 这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说话练习: 说:“荷叶是 。《棉花姑娘》(一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谁还飞来了?它和棉花姑娘说了什么?即: 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说:“对不起,我只会 。《葡萄沟》(二上)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句话。抓住一个事物总的样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在分说“有什么样的”,最后总结。《找春天》(二下)仿照4至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练习说话都是很不错的训练点。可以仿照练习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也可以仿照这种句式说说其他季节或事物。
三、随文练笔,渗透习作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重头戏,也是一个堡垒。随文练笔方法也有很多,可以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进行小练笔,还可以在意犹未尽时练笔等等。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来跟着课文学习作: 第三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让学生展开想象,蜘蛛又会换成什么招牌,结果怎么样?
总之,我们老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让写法指导落到了实处。这种指导贯穿于课堂,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一切又是在每日里点点滴滴的积累中获得。这种点滴的积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厚重起来,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习作,总有一天会成为作文,会成为创作。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版》
2、朱华贤《学一学作家的“三换”意识——如何走出自己的写作定式》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年第6期
3、何捷《“续写故事”教学实录及解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