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 王成章 许彦鹏
[导读]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大部署
         摘 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青年教师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青年教师队伍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夯实“双一流”建设之基。文章从思想认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科专业布局、科研创新引领、大学文化培育等六个方面指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  青年教师  培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态势,着眼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新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高等教育界要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来支撑。作为教师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着“双一流”建设的成效。但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还很薄弱,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增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切实举措,是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站位的高度重视是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部分高校对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首先表现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认识不够。在双一流建设中,部分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急功近利,热衷于引进外来人才,而忽视了本校现有青年教师人才资源的培养,往往造成本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甚至影响工作积极性。其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投入上力度不够。随着教育成本的增加,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相对不足,重点都投向了教学和科研方面,花在教师培训上的资金则严重短缺。再次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和长远发展规划,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个性需求,不能适应“双一流”建设要求。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促进学科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1]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在人才建设上要坚持引培并举“双轮驱动”,从顶层设计来谋划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问题,专门设立青年教师成长培训专项经费吗,健全青年教师职业培养体系,与时俱进的完善教师培训内容,使青年教师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到归宿感
         二、师德师风的常态教育是工作重点
         “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这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自身师德师风的建设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当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给青年教师带来功利化思想。面对职称职级评定的压力,青年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争取国家大科研项目上,把教书育人作为副业来对待。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接触社会面较广,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甚至出现了严重违反师德师风建设的行为,败坏了教师队伍形象,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长抓不懈的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贯穿到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实践中,以党建引领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经常性开展青年教师红色引擎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青年教师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教育教学的能力提升是关键环节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一流的教学能力始终是奠基性的建设领域和主攻方向[2]。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还存在较大薄弱环节。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刚从象牙塔走出的硕士或博士,教学经验缺乏,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互动的授课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在一些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没有在基层农业一线实践锻炼的经历,照本宣科在黑板上“种地”的不占少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不在明显,这对传统授课方式和青年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迈向纵深,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落实本科“四个回归”的重要条件。一是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完善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中,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在科学有效的梯队建设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要建立名师工作室,组建教学团队,加大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力度,有针对性的让青年教师参与到精品课、金课、微课、慕课等建设中,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大力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访问,求取教学真经,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学术能力,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科研创新的引领发展是重要支撑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尤其是要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几年大批青年教师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逐渐成为科研队伍中的生力军。但是作为青年教师特殊群体,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还受多方面的制约。首先,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科技创新上的时间精力投入不够。其次,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积淀,在科技项目申报成功率不高。再次,受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青年教师在科研成果上追求短平快,不能沉下心来坐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就创造不出重大的原创新科研成果 。
         我国一流学科的发展路向是形成以中国特色为内核、以世界一流为表征的科研创新成果或学术贡献[3]。因此,高校要加强推动科研创新,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开展具有原创新的基础研究,引导青年教师加入或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领域的协同创新,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供周到的科技管理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注重青年教师的科研过程积累,在参与重大的基础研究、高端技术研发等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高层次科研支撑和动力源泉。
         五、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是重要内容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4]。学科专业是青年教师重要的成长平台,直接关系着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的提高。一方面,当今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和深化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传统的学科发展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能满足青年教师多样化的学科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学术专业背景层次不齐,学缘结构近亲繁殖现象频发,使青年教师创新思维禁锢,严重制约着高水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打破学科交叉壁垒,鼓励青年教师探索跨界交流合作路径,改造传统学科体系,在人工智能、新农科等领域创新新理论、新技术、新专业。鼓励青年教师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发挥多学科的横跨性、交叉性、互渗性功能,为青年教师站在世界学科发展前沿创造条件。
         六、大学文化的塑造培育是内生动力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5]。大学文化为“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种种子就是靠一种大学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当前,高校的大学文化塑造大多还停留在楼所场馆的建设上。过去校园文化的繁荣还是集中在娱乐型,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还相对匮乏,具有思想启迪内涵式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这些快餐式的大学文化不利于青年教师学术精神的培养,还不能适应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
         “双一流”建设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品味,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学文化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塑造大学文化的形和魂,主动融入到“双一流”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探索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之要尽快融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在青年教师中实现有效的价值支撑和文化认同,教育引导他们在高等教育的改革洪流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1] 汤庆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使命及学术成长探究 [J]. 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15-18
   [2]韩磊;江珩;张凤娇.高校教师一流教学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培养路径[J].中国大学教育.2019(2):
[3]张作岭,崔明石.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2-55
[4]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s]. 中华人民教育部网站.2018-08-27
[5]蔡红生,杨琴.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的灵魂[J] 思想教育研究.2017(01):81-84

作者简介:王成章,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本课题是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思想引领路径和载体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