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针对长期以来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问题,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体育美育质量、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目前德育工作还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存在口头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手段,实效性不显著的问题。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针对德育工作这一薄弱环节,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观,在提高德育实效性上下足功夫。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德育工作有了遵循。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总书记不仅强调了德育的极端重要性,还全面阐述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一、强化德育育人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发挥市区两级教研队伍的统筹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各年级各学科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形成系统、全面、完整、各年级有序递进的学科德育课程体系,把学科德育内容作为教研和备课的规定内容、刚性要求,强力推进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创新德育工作的载体。增强大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在数量上,德育载体不在多,在有效;在主题设计上,要立足为国育人的政治要求,旗帜鲜明;在活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小”,可以“微”;在方式选择上,要跟上信息化步伐,体现时代特征,在喜闻乐见、引人入胜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强化智育育人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学生素养的提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课程三级体系日益完善,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课程,不断丰富、优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积极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深入。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了《辽宁省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辽教发[2019]59号),为学生减负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要管好校内,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研究规范学校考试管理,建立课程实施检测制度,坚决查处中小学不遵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二要管好校外,大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严肃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下到校外机构讲”,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机构培训等行为;三要强化家长责任,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四要做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是连接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纽带,延伸教育服务,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可能。
三、强化体育育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没有强健的体魄,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将是羸弱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但是目前,在升学压力下,学校体育课被各门主科排挤和占用,被“边缘化”,仍是教育的短板。体育锻炼的匮乏,导致校园中“小胖墩”“小眼镜”人数越来越多。因此,对体育的刚性要求势在必行。
一是将体育的评估考核纳入升学指标体系和分数考核评价监测体系,以此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二是锻造学生终身体育观,形成体育锻炼伴随终身的思维,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三是制定体育课程的硬性要求,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配齐配全体育教学设施设备,完善体育课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以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召开为契,抓实“冰雪进校园”工作,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关注冰雪项目,关注体育运动,掀起运动健身热潮;推动校园足球示范校建设,加快大小球、武术等运动项目“一校一品”建设;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发展体育特长,学校要提供相应的教练和训练设施,为国家培养、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
四、强化美育育人
明确美育重要位置。美育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好音乐、美术和书法专业教师的提升培训,加大音乐、美术器材设施配备力度,督促学校开足开齐美育课程,切实开好书法和美术这两门最基础的美育课程。推进“构建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创新性课程三位一体,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模块化。
加强美育特色建设。建设特色课堂,配齐书法、音乐和美术等特长专用教室,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教师专长,突出课堂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建设特色学校,以葫芦丝、巴乌、纸画、茶艺等为学校美育特色建设突破口,用1至3年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基本掌握一门艺术特长,学校建设形成特色、形成规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强化劳动实践育人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磨砺品德、锻炼意志。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把“劳”列入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是立德树人的必要举措。
一是树立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的观念。积极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和锻炼,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快乐劳动。二是丰富劳动教育载体,用好各种活动资源。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对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任务完成、执行强度、目标实现、手段运用等均制定衡量指标,将劳动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中。
[参考资料]
1.俞建平;立德树人的“三导”策略[J];中国德育;2018年23期
2.唐海燕;推进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广西学习平台(“学习强国”);2019-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