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杨秀群
[导读]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虽然只是体现了“读”,
         摘要: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虽然只是体现了“读”,但是却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既要准确抓好课文内容,又要能有自己的理解,最后可以表达出来。所以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是需要借助更多的书籍力量的。而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力,培养阅读习惯。本文笔者以小学阅读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阶段;阅读习惯;兴趣;写作;实践
         前言:小学阶段正是思维养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展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学习能力。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启发心智,是知识的源泉,更是开发智力的方法,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使其可以才思敏捷、温文尔雅。阅读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从小培养能够让这一习惯影响更深,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培养阅读习惯,不是简单地要求阅读,而是真正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丰富,感受到阅读所带给自己的力量。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变化,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如摆正态度、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技巧、阅读总结等等。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态度。
         态度是事情的开端,也往往能够预示着事情的结束。往往当我们有心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总是会感觉到有无穷的力量。特别是表现在学习中,如果对某一学科比较有兴趣,常常可以忘记枯燥和疲惫,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常常是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让他们了解到阅读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消遣。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当讲到非常精彩的地方时,可以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哪一本书里面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看到结局。这样的方式,往往是最有力的,因为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对这本书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在思想层面走进这本书。除了这样“吊胃口”式的分享之外,一般的故事分享也是有价值的。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就愿意让教师多讲一些。渐渐地他们会不满足于教师讲的速度,会自己主动去阅读。一旦到了这个时刻,就是他们主动阅读的时刻,阅读态度也就形成了。阅读兴趣的开始可能是一时冲动,但是持续的阅读是需要技巧,和持续的热情的。所以培养学生安静阅读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要让学生可以不受外界地打扰,尽可能长久地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能够保持安静阅读的状态。这些都是在态度培养时需要注意的,也是环境对学生阅读的影响。
二、塑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阅读,不只是文字的浏览,而必须是有内在的思考。阅读时,应该仿佛自己进入书籍一般,脑海中有相应的画面,有声音,有故事节奏,有各种有趣的事情。感受阅读带给自己的精神上的丰富,仿佛自己也有了这些经历一般。所以阅读是让人感觉到满足的,是能感受到快乐的。因此安静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要,也是需要培养的好习惯之一。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给学生塑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后期他们也会主动去找安静的环境,并且在阅读中保持安静。教师可以先做硬性要求,必须在阅读时保持安静。然后是靠他们的自觉,因为大家都比较安静,当小学生自己想要说话或是做小动作时,也会因为不好意思而坚持。小学生的好动是天性,在阅读中保持安静,常常会让他们感觉到束缚。因此阅读的时间不宜过长,应该给他们可以自由讨论的机会,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理解和他人沟通,通过情感和语言上的共鸣来肯定自己的阅读成果。所以安静的阅读环境也是一种相对的,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持安静。

阅读中的沟通和交流与安静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结合和搭配的,既要有自己的理解,更要有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有真正的能力和理解上的进步。
三、开展积极的阅读讨论。
         为什么阅读讨论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可以有交流的机会。而更多的是因为能够促进新的思维的生成,是一种能力的自然加生。因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的思维火花不断碰撞,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而这些东西可能是自己所不能想象到的。小学生之间的沟通,很难称之为沟通,他们更多的是自己想法的表达,同时去倾听。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过程,其沟通的能力才能成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要保证学生讨论过程的质量。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做一些分享,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因为可以多组同时进行,能够保证阅读效率。同时积极的讨论绝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是有一个沟通和相互“辩驳”的过程。要注意让他们之间的语言形成“冲突和矛盾”,才能更好得增加语言的力量。开展积极的阅读讨论,最好以小组的单位进行,最后总结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在低年级小学教学中,这一点很难,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精力。随着阅读内容的丰富,以及讨论过程的增多,他们的总结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提高阅读技巧。
         有些教师比较反对“阅读技巧”,认为技巧有些偷懒,是为了用更短的时间去获得对阅读内容的熟悉和理解。其实不然,阅读技巧不是为了快速地完成阅读任务,而是更深地去阅读,更有效地去阅读,更有质量的去阅读。这和普通的阅读是不同的,是需要有技巧的。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习惯,能够加深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够让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意义。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可以从基础的阅读技巧开始。如好词好句的记录,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发现阅读文章中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在后期能够“为我所用”。或者是在阅读之后,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是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还是有了新的感悟,或者是回忆起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件小事。这些都是一种阅读经历的积累,能够很好的转化为写作素材。还有就是“盲读”,因为小学生的词汇量还不足,有些字词没有认识完全,所以他们常常会遇到生词的障碍。要先建议他们绕过生词,接着往下读,通过整句、整段或是整篇文章的意思来进行推断,从而得到这个生字词的意思。这样的阅读方式,更加高效,而且也不会受困于某一个字词,更能加深对这个字词的理解,从应用的角度直接学习字词。
五、阅读和表达力的结合。
         阅读是一种吸收的过程,而表达则是输出的过程。只有输入和输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阅读的真正价值。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教会他们阅读,更要如何利用阅读。通过阅读后的自由表达来提升小学生的表达力,优化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加强阅读知识的力量。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更积极和更活跃的思维,只要注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连贯性,他们常常是语出惊人的。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要从阅读内容的筛选、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环境的塑造、以及阅读技巧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突破。通过习惯的塑造,让小学生能真正掌握阅读能力,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让阅读成为助推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江雪娥. 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J]. 文理导航(上旬), 2017, 000(012):42.
[2] 彭江. 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6):226-226.
[3] 张素军. 加强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之我见[J]. 才智, 2015, 000(015):200-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