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课程的开发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幼儿园基础教学当中不断地被教师研究和发掘,在课堂中并没有幼儿进行参与,在幼儿园教学中,该课程被应用广泛,凸显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在幼儿园教学中,微课程作为重要的手段备受关注。幼儿的数学活动区学习通过适宜材料的操作,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数学区中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促使幼儿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幼儿动脑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与经验,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适宜的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主体参与,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微课程;幼儿园数学区;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幼儿园微课程最重要的精华所在是启蒙幼儿早期发展思维能力并且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微课程的特点在于需要教师从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和能力通过有效选择教学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特点、层次以及发展水平和学习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互不相同的幼儿的需要,但是,幼儿园的任何课程在微课程的教学选择上都不能直接作为课程材料被应用在课程当中,微课程的具体教学一方面教师需要选择的课程,很直接的目标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自主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需要将幼儿在不同生活的场景和社会场所中有机整合和关注不同幼儿自身对周边兴趣的事物,以及幼儿本身极度需要的话题进行探讨,在问题的选择上选取能够激发幼儿自身探索精神和自觉主动解决问题的话题,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将此方式融入普通教学当中,改变幼儿认知和对待事物以及态度的方式与方法。
一、幼儿园微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微课程通过短时间教学充分再现了日常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在与日常课程十分不同的地方是,课程的时间较短,幼儿并不直接参与课程当中,其主要目的使评委老师通过简单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评估和指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分析教师是否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幼儿的活动被教师所完全省略,从而在评委面前展示一个幼儿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专业素养,微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评分深刻而有效地显示出幼儿教师本身授课水平高低和教学素质的优劣,教师的讲解语言在过程中是否生动得体、极具感染力和极强的逻辑性,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性强,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微课程教学直接了当的呈现在评委面前。幼儿园微课程在“说课”区别于通常的教学课程,重点主要体现在“说”字上,在教师向幼儿授课的过程中,幼儿只需要在授课时纸上谈兵的说明讲课的流程与教法,相对于微课程而言,它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通过“导入——提问——点拨——总结——拓展”这样的上课流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浓缩的课堂教学。
二、微课程在幼儿园环境中的渗透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环境是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创设的,是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因此幼儿园环境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同时我们又可将这种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环境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正越来越挥发出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环境支持课程的开展
陈鹤琴先生认为:“环境中的东西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幼儿的兴趣是短暂的,如果环境一直没有变化,幼儿就会逐步对他们失去兴趣。”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创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生动的环境,能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微课程设置中,我们会选择幼儿感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来开展。例如:我们发现中班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常常蹲在草丛中寻找着、研究着,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对小小的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的身体怎么这么小啊?”“蚂蚁有妈妈吗?”“蚂蚁吃什么?”“蚂蚁能活多长时间?”“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此,我们以“蚂蚁”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环境创设上我们和幼儿一起完成了“蚂蚁”的调查表,并布置“蚂蚁的种类”、“蚂蚁的外形”、“蚂蚁的生活”、“蚂蚁的分工”等主题版面展示。在幼儿作品栏中展示有:小蚂蚁的世界(绘画)、蚂蚁的家(手工)、蚂蚁总动员(手工)等。且收集并展出各种材质制作的蚂蚁,特别是生长在中国的蚂蚁,丰富幼儿对蚂蚁的认识,让幼儿置身于“蚂蚁”的世界,一起探索蚂蚁的奥秘,经历一场愉快而好玩的蚂蚁王国之旅!
2.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
幼儿园环境为幼儿的教育服务,同时它大多是由幼儿亲自参与,精心布置的。在我们幼儿园,每个班都有一块主题墙。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都会发动幼儿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参与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例如:中班下学期主题活动“纸盒的秘密”中,根据主题,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教室环境,所有的区角材料的投放紧扣“盒子”这个主要元素来展开。盒子的收集是活动的关键,于是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盒子,当这个消息发下去后,马上各种盒子一下充斥了我们整个教室。瞧!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盒子:食品包装盒、玩具包装、生活用品包装盒……应有尽有。教师又与幼儿商讨,师生共同布置了区角环境。如美工区《纸盒创意画》、建构区《盒子城市》、生活区《包裹打包》……经过改造后的活动室,俨然成为了一个盒子乐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低结构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我们看到:在环境与课程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是一种摆设,而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三、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策略
1.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种类和数量应视游戏需要而定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活动区投放的材料种类不能满足幼儿实际操作需要,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受到限制。在不同班级的活动区,应根据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游戏的需要来设定活动区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投放,把握好投放的材料的质量,更要注重其适宜性。幼儿园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数量直接关系到幼儿各方面身体机能的发展,投放过量的材料会使得幼儿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投放过少的材料幼儿各个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会引起幼儿较多的消极行为,进而幼儿园活动区应有的功用得不到彰显。因此投放材料的数量需要随时、随地、随区更改。
2.教师要合理安排材料投放时间
活动区中自制材料基本由教师制作,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教师可以选择较为合适的时间来制作材料,把握好空余时间,灵活运用琐碎时间,减轻不必要的加班时间,提高时间使用效率。在选择材料时切实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也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例如,废旧材料在利用时要进行彻底的消毒清洗,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使用。在保障材料安全的基础上注重材料的美观性,造型美观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形成“幼儿自发”的学习,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园活动区中来。此外,可以与其他班级教师谈论自制材料开发方案,相互帮助,实现自制材料最大利用率。
结束语:
微课程的贯彻落实在目前的社会上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探索性、创新性以及思考性,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具备了一定的趣味,启发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独特思维,促使重视教学目的和规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大有学问,幼儿教师要将之视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在自己的实践中加以探索钻研,不断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材料投放,为幼儿发展提供一个强大的助推平台。
参考文献:
[1]柯庆芳.浅谈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新课程,2017(2).
[2]何晓冬.微课程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