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探究性学习路径探析王雷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月3期   作者:王雷
[导读] 新课标为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情
        摘要:新课标为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情,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不断更新语文传统教学观念,端正学生在传统文化探究性学习中的认知,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性阅读能力,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基金项目:2019 年度南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9242。
       
        一、新课标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概述
        2017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和增加,比重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体现出了国家对于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回归传承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态度。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表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时增加了“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的主要内容,在表述语文课程基本内容和理念部分,新课标明确强调“使学生受到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一精准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出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优秀中华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高度重视。另外,新课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也纳入到了语文教育学科的四大目标和核心的素养中,意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最后,新课标在调整语文课程的结构方面重新设计了18个单元的学习和任务群,新增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单元任务群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学习单元和任务群两个学习单元和任务群[1]。综上,新课标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的理念、学科核心的素养以及语文课程的结构等各个方面,增加或减少强调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和内容。可见这次改革国家对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政策态度之坚定、决心之大以及其力度之广。
        二、探究性学习法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法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接触到的知识点进行知识构成、含义、性质、关联性等问题的探究思考与学习,从而使得知识在学习掌握与理解上更为系统全面,同时提高学习者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学习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法,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思维水平与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提高其独立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认知的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内在动力。因而探究性学习法是立足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学习方法[2]。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视角,选择恰当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我们传统文化教学的重难点。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学生专门进行系统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要素分散在各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由于教师们的传统文化素养高低不同,教学理念差别各异,因而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的处理上就会有不同的侧重,从而在传统文化的实施过程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留给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并不多。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所选取的传统文化内容就应依据于文本及学情有所筛选,挑选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文言文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更新语文传统教学理念
        语文传统文化探究式学习能否进行还是成功取决于教师能否完全改变旧观念并树立现代教学的新观念。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纠正态度,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淡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型观念和僵化思维,并充分动员学生探索主动性和意识。教师应积极推进和实践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独立,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观和探究能力。
        随着以探究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还应该改变角色,从最初的权威和领导者到导师和参与者。语文传统文化学习的重点是整个学习探究过程。这个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力使学生能够乐于探索和善于探索传统文化。
        (三)端正学生在传统文化探究性学习中的认知
        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程度和他们的探究精力投入的程度决定了传统文化探究学习是否可以有序有效地进行。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浸入,体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自己学习汉语的兴趣,发掘汉语的独特魅力以及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参与社交生活练习并认识并纠正练习中的不足。在普通学习中,学生应逐渐改正并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应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加强语文练习,注意观察和探索,不断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水平,从而做到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学生应学习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学会收集,分析,选择和处理信息,养成独立思考,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进行询问和质疑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询问方法和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努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学会沟通与合作,勇于与他人交流探索结果,并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发现,批评和批判性创新的精神,形成“观察分析-认知思维—发现问题—问题问题—探索学习—问题解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性阅读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习者或学习社区对阅读的文本形成自己的问题,或者在老师提出问题并创建探索所需的情况和途径后,学习者将通过各种个人参与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解决了诸如文本理解和评价之类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了文本含义及其自身含义的建构。
        作为传统文化研究型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研究型阅读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视。研究性阅读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阅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阅读转移能力和阅读创造能力。研究性阅读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同,主要是通过阅读收集信息,组织意见,分析和探索文本,您可以提出新的意见,新的问题,可以对文本提出问题和批评。因此,在对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研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结语
        新课程改革核心教育概念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而传统的灌输式的
教学模式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语文思维能力又是语文学科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现状,立足新课标,不断探索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2-5
[2]焦秀亭.探究性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19(15):102.
作者简介:王雷(1986.2—),女,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