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就是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要为幼儿创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的幼儿园生活,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在游戏(玩)中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在学习中游戏,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整合中凸现教育的价值。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字:游戏特征 全面发展 一日生活。
游戏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是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活动。游戏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有关自我.别人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机会,直接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游戏给了幼儿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机会。幼儿本能地游戏,他们游戏是为了享受活动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和验证已有的生活经验。
一、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是“尊重儿童”和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延伸,同时也是基于游戏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一)游戏的愉悦性
游戏的愉悦性似乎没人否认过,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是游戏的原始品质。因为游戏摆脱了正规学习的紧张和压力,儿童感受的主要是积极情感。在游戏中伴随着儿童欢笑的面部表情,反映的是满足、渲泄、尽情、自得、轻松等有关的内心体验。
(二)游戏的手段与目的
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
游戏的愉悦性正是源自于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地控制。儿童在游戏时关注的是活动的过程,而对于活动的结果似乎不很理会。
2.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作为每一个具体的游戏行为,是有目的的,这一目的是指游戏活动本身的结果。它可以用游戏的手段来解释。而作为整体的游戏,是没有目的的,这没有目的是指没有游戏之外的强制性要求。正是这一内在动机强化了手段,淡化了目的,强化了游戏的过程,使游戏的结果变得无关紧要。所以说,游戏是过程重于结果,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三)游戏的自由与约束
1.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的重过程.轻结果,重手段.轻目的特征体现了游戏的自由品质。因为游戏不完全受控于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这就加强了它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于是游戏就成了一种自发.自愿.自主的行为。
2.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
游戏自由的特征,是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的,这种规范便赋予游戏以规则。
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大家都同意的,并能理解的。由于游戏规则是用以协调和保证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从而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所以,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四)游戏的假想与现实
游戏是假想的但又依托于现实的活动。游戏中的孩子都知道,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是真实的,是假的,只是玩玩的,特指角色游戏。但游戏中任何一种假想的情景,都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没有听到过,没有看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事,不会反映在儿童的自发游戏中。
二、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能有利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和谐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帮助幼儿对别人形成积极的.关心的态度,形成有效的交往技能的社会化活动。幼儿在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了解自己。角色游戏更有助于幼儿同情心和认识别人能力的发展。教师为幼儿提供承担各种角色的途径,帮助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自发的动作练习,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和多种运动技巧的学习。
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在游戏中蹦蹦跳跳,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特别是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户外游戏中,有运动量大的活动,也有运动量小的活动,有全身运动,也有局部运动。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身体状况.个人的需要进行集体和自由活动。
4. 游戏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有意义的和快乐的活动,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语言为中介,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游戏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整合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进行各领域的学习,而且也具有自然整合幼儿园课程各领域的潜能。之前我们把“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这一观点更多的是定位于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整合。然而假定一个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平均时间是8.5小时。把《纲要》的落实仅仅整合到一天8.5小时中的45分钟中,其教育的价值又能体现多少呢?那么,游戏的贯穿和整合,应当是从孩子早晨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直到傍晚离园的最后一刻,其游戏的作用和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日复一日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规则――在楼道和教室里不能跑,学会站队等待,习惯――说谢谢,你好,对不起,请问……,审美情趣――用餐点.午睡.自由活动时播放古典或现代高雅音乐,决策――我要怎样作老师和小朋友才能喜欢我,社会交往――合作搭积木,玩娃娃家,秩序――收拾玩具后入厕,成就感――我自己可以脱鞋,收拾玩具,自信心――我不用老师帮忙了。我们将以一日流程为线索,逐一介绍其活动的设置和游戏方法的运用。
1.自由区域活动
教师事先准备好开发区域的活动材料,孩子在早餐结束后可以根据各区域活动提示板的开放内容和容纳人数信息,进入各区角活动,同时也等待了其他未完成进餐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进行选择,进行决策。在区角的活动过程中有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合作和分享的交往过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晨间坐圈活动
自由区域活动后,教师利用微型课程(歌曲.手指谣等)组织幼儿分组入厕.洗手,开始晨间坐圈活动。教师和幼儿席地围坐一圈,讨论签到板信息:哪些幼儿来了,谁没有来?发挥幼儿想象,他为什么没有来?由幼儿点数(小班幼儿教师协助幼儿一起点数)坐圈幼儿和签到幼儿人数对照(数学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安全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分组教学
教学课程至少分两组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课程前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内容,幼儿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选择不同的活动,提高参与热情。在分组教学中一个老师只需要面对一半的孩子,能照顾到特殊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幼儿在课程中能够充分的操作.验证,将游戏的思路贯穿始终,最大限度的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
4.过渡环节
所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环节都称为过渡环节。过渡环节中教师利用微型课程:歌曲.手指谣.古诗词等组织幼儿有序过渡,降低安全隐患,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实现了认知.秩序.记忆等教育价值的体现。
以“对儿童的发现”著称于世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工作与玩耍是一回事,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热情的赞美儿童的游戏,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儿童心灵最美好的花朵。他把游戏当作发展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强调成人要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不要去干涉和禁止他们,而是要关心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他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译:《爱弥儿—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2.刘焱.《儿童权利保护:问题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第四版。
3.王银玲.幼儿园游戏: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的有机结合.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第五期。
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5.华爱华.《新<纲要>与幼儿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6.【意】玛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7.朱家雄主编.《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8.Carol E. Catron & Jan Allen著,王丽译:《学前儿童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