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探索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月3期   作者:秦道
[导读] 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重大,可以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并且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积极做好德育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可帮助中小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
        学校教育可以看成是三个方面的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其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思想基础,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身。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启蒙和打基础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新时期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在发展过程中,德育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积极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促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2. 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
        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德育教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道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将德育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当中,以此才能促使中小学生发展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获得社会的认可与信任。
        二、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策
        1. 实现学校与家庭双平台教育模式
        (1)依托学校教育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并且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新时期需要依托学校的教育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打下德育教育的基础。首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活动,以此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其次需要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广告标语,在校园内营造德育教育的轻松氛围,在无形中让学生沉浸在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为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2)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同样至关重要,且家庭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中小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具有渗透性,所以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出来,帮助中小学生以轻松的方式接受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培养。在加强家庭教育功能过程当中,需要搭建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的平台,但是这种平台并非仅仅通过教师家访即可完成,因为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教师接触中小学生的时间比较长,对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所了解,对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档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家长建立沟通关系,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在课堂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知识的传授,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其中每个学科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均具有指导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语文课程当中,可以让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认识,升华自己的心灵;或者在数学教学当中,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在历史教学当中,对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引导;在体育教学当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以培养。
        3. 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因为中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模仿性强,所以在德育教育当中,教师需要将典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中小学生树立典范。

另外中小学教师要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这样可促使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要想真正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中可以应用各种宣传阵地,对民族精神进行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除此之外,还要增加德育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可以通过多种课外活动,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德育教育,采取持久性的教育模式,让中小学生在德育氛围当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茁壮成长。
        5.注重德育教学的实践性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将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教师在对策划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对活动的内容严格要求,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融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时,要把“教育性”和“实践性”始终贯串于实践活动的始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层层递进,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教师可以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很多,比如:带学生去养老院和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到附近的科研基地看展览;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等,通过这些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趣味化,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6.运用热点事件调动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往往使德育教育教学事倍功半。明明教师很努力地传授知识,学生却对于课堂内容不感兴趣,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等进行细致的了解,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过枯燥,没有实际的例子,学生也很难融入教学场景。这时,教师可以试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让他们自愿参与德育教学的讨论。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同理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对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借助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德育教育,使之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
        7.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兼顾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光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如:迟到早退、和教师及同学的关系、学雷锋做好事等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评价机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在对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德育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做出合理的分析,不断更新道德素质评价标准,让德育素质评价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中需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此提高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思想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道德思维加以培养,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升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与生活化特点,提升中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中小学生在无形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心灵的美化,实现创新发展。当然中小学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殷淑贵.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分析[J].教育艺术,2017(6):14.
        [2]矫民峰.浅析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7(6):164.
        [3]曹晓慧.浅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中华少年,2018(2):115.
        [4]李艳芬.浅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学周刊,2018(2):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