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角下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研究 ——以 D 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月3期   作者:陈怀珍
[导读] 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各种服务行业中,中职班主任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
        【摘要】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各种服务行业中,中职班主任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本文尝试从教育社会学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中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对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中职班主任  职业倦怠  场域  冲突
        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各种服务行业中,作为中职生的服务者——中职班主任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职业倦怠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学生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它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学校工作的安排,危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还影响到班主任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甚至是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还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和行为表现,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和辍学。导致中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和缓解呢。
        一、中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社会场域下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系列变化和影响
        社会变迁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裹挟着一些社会问题,中职学校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也因变迁遗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牵扯和影响到我们职业教育的一线执行者——班主任。
        1.学校变迁所带来的无奈;学校变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位的变迁,一些学校由原来“抢手”的中专转变成职业学校,社会地位和生源都有明显的落差。二是地理位置的变迁,国家在调整中职学校布局时强调要整合资源,这必然会合并、新建和搬迁一些学校,对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有利,但对班主任而言,常年奔波于家校之间的疲惫,学生管理的缺失等让他们有点疲于奔命。
        2.新技术革新加大了管理难度;以通讯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带给社会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游戏、网络欺骗、网络社交、网络购物、微视频、抖音、微信等对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学校和老师的管理与教育带来无形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最明显的是学生因手机所带来的系列管理问题。
        3.招生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生均教育公用经费制”的推出成为中职学校“抢生源”的推手,于是一些已在外工作或流浪了几年的初中肄业生都成了各校的“抢手货”,而这些人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偏差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已在社会“混”了几年又沾染不少社会恶习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班主任管理的“刺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一些学校还要招收新疆、云南等地的学生,由于风俗、习惯和生活条件等差异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直接加大班主任的管理难度。
        4.职称改革下的努力与挣扎;现行的中职教师职称晋升评审更偏向于对学科专业的要求,班主任业绩所占的权重不大,这对促进中职专业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更加重要,班主任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班主任说,“要想晋升职称,既要管好班,还要做专业学科的课题和带学科技能大赛,德育成绩再好也不顶用,不如多点心思在专业发展方面,但学生管理一放松就可能出问题”。
        5.“特殊家庭”的产生进而影响小孩的教育成长;社会变迁带来社会人员的流动,也产生了不少“留守儿童”,部分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因父母在D市工作而选择入读这边的职业学校,这些人带有不少“留守儿童”的烙印,增加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社会变迁也让一些腐朽的文化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笔者早些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班上50名同学中有将近40%的家庭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是单亲家庭,有些离异或重组家庭,还有些家长“家外有家”,而在这些家庭出生和成长的孩子在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无形中也加大了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难度。
        (二)中观学校场域制度桎梏下的竞争与挤兑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是受社会委托、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1,357-358.]。“学校场域是学校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多元位置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的网络,是有形与无形的整体集合与各种力量的不断重组”。[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第30页.]班主任队伍作为学校中的一份子,他们维系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接受学校的管理,也受学校制度文化的制约,这些制约直接影响到职业倦怠的产生。
        1.学校德育场建设的缺位;德育场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作用,使德育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教育,形成“人人是教师,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时时都育人”的良好氛围。[孟悌清,德育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06-30,p80.]。德育场建设得好的学校做到“全员育人”,即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管理学生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其次德育场建设得好,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学校管理强大的“磁场”,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遵从班主任的管理。相反,学生管理就容易出问题,大家不向好的看齐,却与最坏的对比。甚至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班主任拿了那份津贴,管理学生就应该是班主任的责任,工作于这种场域中的班主任,自然就会容易感到心力交瘁,同事间关系淡漠,很难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2.班主任评价机制的偏差;班主任评价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个肯定,评价的好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相反就容易挫伤班主任的积极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同学校对班主任评价的方法不同,目前主要有“量化打分制”,也有“学校德育小组决定制”。“量化打分制”公开透明,一目了然。但班主任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很多是无法量化,还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同,同一个专业不同班的学生也存在差异,这些都势必造成班主任对评价机制产生的异议。如果采取“学校德育小组决定制”也会造成一些人为的不公平,毕竟德育部长基本上掌握了部里的话语权,与德育部长关系好的班主任自然获得“评优”的机会就会更多。
        3.“多头管理”下班主任的疲于奔命;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校长—中层干部—教师(班主任)”的三级管理模式,班主任处于学校管理的最底层,需要完成学校各部门安排和组织的活动,如总务处要找班主任完成一些缴交费用、卫生清洁、宿舍管理和班级财产保管等工作,教务处要班主任完成免学费资料的整理、学籍资料的完善、考试报名、各类考试教室的布置、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生处要班主任完成班级管理、学生日常教育、学校活动的组织等。

这些本是班主任份内工作,但经常出现各部门间因缺乏沟通和协调,或者对同一些任务的要求和理解不同,致使班主任们不知所措,重复或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
        4.实习管理过程中担忧和心悸
        安排学生实习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是学校规划和安排,班主任具体落实。学校规划安排就包含对工作环境的考察和与实习单位的对接,如果集中实习,管理就相对容易,如果实习较分散,管理难度就大,这与学校属地和所学专业有关。一些班主任害怕学生外出实习,他们认为,外面的环境复杂,突发事件多,学生不容易受到控制,车祸、意外受伤、受骗贷款、被骗传销等均有发生,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班主任都要冲在第一线,还要协助处理各方的关系。
        (三)微观班级场域下各种力量的角逐与冲突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阵地。“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中”[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1,384.]。一些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学生问题、协调家长问题的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或角色冲突等,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
        1.琐碎的班级事务;班主任除了正常教学外,还要处理很多日常的琐事,他们每天、每周、每学期都要处理不同的事情,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协调好与家长、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等。如果担任新生班班主任,还会更忙,单单学生免学费资料、助学金资料、档案资料等的收集和整理就需要班主任忙半个月左右,如遇到特别的学生和家长,效率就更慢了。
        2.复杂的学生问题;学校希望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班主任希望学生能遵纪守法,能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或技能型人才。然而不少中职生存在无心向学、行为习惯偏差等诸多缺点。因此,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纠正学生行为习惯,促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师生矛盾和师生冲突,这也是引起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最直接的原因。除普遍的学生问题外,班主任可能还要面对个别“问题”学生,他们要么性格暴躁,行为怪异,要么因一点小事就要死要活,要么严重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甚至因精神病发作拿刀威胁……这些学生随时都是一颗定时炸弹,很让班主任们心力交瘁,担惊受怕。
        3.奇葩的个别家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自然牵扯到家长,大多数家长都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但也有个别家长,他们不是与班主任形成教育合力,而是喜欢“唱对台戏”,公然反对学校和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有些家长教育方法失当,家暴现象严重。有些家长完全放弃对自己小孩的管教,感觉自己没有办法来教育小孩,对小孩失去信心,任其自生自灭。还有家长纵容自己的小孩,只要小孩在学校受到一丁点委屈就兴师动众,甚至威胁班主任。
        4.内在的自身原因;一是角色冲突,这里强调的是班主任在家校两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一方面要管好自己的班级,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好家庭。特别是一些二胎女班主任和一些离校远的班主任,他们更显得辛苦,“在校学生打闹,回家小孩哭闹”。二是班级管理能力的不足,中职老师大多是专业老师,部分老师在学科专业上有一定的特长,但在班级管理方面有所欠缺。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些班主任认为自己“屈身”在职业学校,处理相同的事情,面对难管的学生,有志难申,有才难挥,仅把当班主任当作学校的任务,把当教师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耐心和爱心,遇到一些难管的学生就想办法“开除”了事。还有班主任工作上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唤醒和改变学生,因此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自己也倾注大量心血,当学生出现反叛情绪或不合作时,他就变得惶恐不安、无所适从、怨天尤人。
        二、预防和解决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建议与对策
        1.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希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多方联手,改善教育生态,营造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为中职学校提供优质的生源。其次是建立中职班主任培训制度,量身订做中职班主任的培训课程,包含任前(任班主任之前),任中和任后的培训。再次是职称改革要考虑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地位,增加班主任业绩的权重。四是上级教育部门在学校变迁过程中要考虑学校老师的家庭,完善配套设施,包含考虑老师的住房和解决教师子女读书的问题等,让老师安家在校,以校为家。最后是社会要加大对中职学校的关心,降低期望,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合理为班主任工作减负,多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少安排一些不必要的事务。
        2.学校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学校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包含德育场的建立,学校对班主任培训、任用、评价等机制的建立。德育场的建立可以减少班主任与个别学生之间直接冲突的机会,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班主任培训方面,既要对新入职的班主任实施跟班实习和专业培训,也要为年青班主任们的成长提供指引,并定期安排各种类型的班主任外出培训和组织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的活动。建立班主任任用的激励机制,对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给予奖励,并优先享受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权益。多一些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减少班主任评价的争议。其次是学校的人文关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要大力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充分信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二是给班主任工作减负,学校可以通过一些事务外包来减少班主任的工作,如将早操交给体育老师和教官,将环境区交给物业,将宿舍管理外包给企业等。三是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建立班主任的工作引导机制,避免重复的工作。四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班级任务和活动。五是对年龄偏大的班主任尽量安排到一些相对好管的专业或班级。
        3.自我的心态调整与专业自觉
        首先要转变思想,树立理想;既要清醒认识到职业倦怠的客观存在性,也要清楚认识到既然选择这样的职业就要面对这样的学生,更逃避不了班主任的安排。要省思倦怠的源头,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一颗平凡的心态来对待现实,并建立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是积极行动,主动出击;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在体育活动中寻找乐趣的同时适时转移一些不快。改变行为认知,变压力为动力,把压力看作是人生的一个个挑战,并体味成功的喜悦。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班主任工作中悟道寻术,以更强的专业笑对压力和挑战。再次是合理宣泄,减轻思想包袱;当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和受到不平的待遇时,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寻找合理宣泄的方法和途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最后是调整角色,适应发展;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寻找帮助,协调好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2(2).
[2]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3(2).
[3]张俊友,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3(9).
[4]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
[5]曾玲娟,邵海燕,教育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6].赵英兰,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