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教学是保证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体育锻炼关系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课标教学要求学校应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人格,小学阶段是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身体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体育锻炼至关重要。数据研究表明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仍存在一些教学问题,这些不良现状直接影响了小学体育课堂质量,学校和老师应积极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本文将通过对当代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笔者能为小学体育教学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青少年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体育中的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体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及不怕累的精神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学校和老师应积极应对各种问题,保证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真正做到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1.当前学校体育课现状
新课标下,学校和老师更加重视体育的发展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但是当今体育课仍存在一些弊端,只有意识到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办法,才能让学生有好的课堂体验。体育课作为副科,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学生们的体育课数量少,通常只有每周两节课,且质量也不高,这样很难起到真正的锻炼效果。学校应适当调节课程时间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早操,课间操,下午活动等加强学生的运动时间。没有充足的锻炼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
传统的体育课大多仍以教师为主,教师教学生体育锻炼动作,学生机械性的进行练习,有些学生会在热身运动中偷懒,动作做的不到位,或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减少锻炼来敷衍老师,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不受重视,失去学习欲望。教师应该反思这种课堂模式,如何让学生作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教学设施不完善导致很多体育锻炼无法得到有效实施,遇到刮风下雨等天气,没有合适的室内场地让学生进行体育课,小学生虽然天性活泼好动,喜欢室外运动,但对于体育课并没有正确的意识,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加强锻炼。
2.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如跑步,跳跃,攀爬或者通过各种球类活动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身体活动过程。体育锻炼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体育课应该受到师生及家长的重视。小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娱乐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下文中将详细分析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学校加强重视体育课 完善教学设施
要提高体育课堂质量,首先学校和老师应该提升自我认知,加强自己对体育的重视,为学生树立积极榜样。学校应注重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强化体育设施的建造,完善体育器材的使用,并且要定期做好相关设施维护,充分保证体育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课堂建设,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技能,积极创新,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过多认识,很多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户外活动和玩耍的时间,尤其是相较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体音美等副科往往被学生及家长忽视,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误认知。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教学引导,改变学生的观念。教师可通过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比如有效的体育运动具备增高,减肥等效果,当代学生成熟较早,对自己的形象也比较注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塑造良好体态,学生会慢慢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意识到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体育赛事,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喜爱与兴趣往往是开始喜欢观看这项运动开始的,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观看到精彩的赛事活动,听到专业的解说,也能在大型比赛中受到感染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学生具备主观学习意识才会从心理重视认可体育,主动的学习要比被迫的体育锻炼的课堂效果好。
2.3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课堂运动内容
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设计出合理的课堂内容。任何形式的体育课都要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体育教师应应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基本的热身活动及正确的体育基础锻炼方式。例如小学体育大纲中要求的基本动作,跑,跳,投掷等运动能力。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的内容和维度都比较基础,例如低年级学生应学会立正,齐步走,50米短跑,高抬腿等动作及基本的拉伸练习。教师应在每一节课程中充分把握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得到正确练习。只有充分利用课堂内容才能让学生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上进行充足的体育锻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完成体育锻炼出色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后会更加认真的完成体育锻炼任务。
2.4 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长久的专注于一项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材与课程目标把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加入适当的游戏元素让学生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乐趣。课程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游戏教学参与度更高,兴趣也更浓厚,且在游戏教学中会忘记疲劳与枯燥,合理的运用游戏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小学生在进行蛙跳练习时学生会觉得无趣枯燥,笔者把蛙跳练习设计成蛙跳接力赛,两人一组背对背,加一个气球在两人背部,两人要齐心协力转交给下一组同学才算完成任务,有了比赛和游戏的趣味性加入,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边锻炼边游戏,比单纯的练习跳跃更能达到锻炼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要进行锻炼的内容设计出符合锻炼又有趣的游戏或者竞赛运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2.5丰富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体育往往与竞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育竞赛的精神意义同样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凡事争强好胜,害怕失败,过分看重结果而非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体育竞赛的成败。体育运动在比赛中作为竞技运动必然会有输赢之分。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体育竞赛的精神比结果更加重要。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比赛而进行辛苦训练,这种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往往比输赢更重要,如在篮球和足球比赛中,学生应该懂得团队合作大于个人主义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因此体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及心态同样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关系着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小学体育教师任重道远,应积极面临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使体育课堂切实得到提升,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1]朱凡丽;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J];南方论刊;2002年09期
[2]费云梅;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