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社会环境对小学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对策是对学生“孝”及“爱与感激”的培养,通过“重拾儒家经典,感悟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父母言传身教,事半功倍;创造和谐社会,温暖快乐”等途径,培养孩子懂得爱与感激,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小学的德育留住一片清香。
【关键词】小学教育 孝 爱与感激
有一首诗经常会让我们想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唱响了对母亲千年的感激。同时古训“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更是告诉我们,对长辈、父母的爱要有感激之情,要及时报答。《诗经》中也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充满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赞美。反过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吧,他们生活的环境对培养他们的“爱与感激”之心相当不利,一是学校本身忽视孝心和爱与感激教育;二是独生子女家庭四个老人围绕着一个小孩转;不是孝顺长辈,而是孝顺晚辈,至于让学生学会感激就无从谈起,不懂得感激,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国家?因此,学会爱与感激,培养孝心,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
一、重拾儒家经典,感悟文化。
中国的古书浩如烟海,如果说让我们从这浩茫的书海中评选出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著作的话,毫无疑问要数《孝经》了。《孝经》总字数不过一千八百余言,可是,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异族异国。书中指出,“孝”是“德之本”,“教所由生”,担出了“孝”由初级至高级的三个阶段,即“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并分别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种的“孝”的内涵。“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三字经》中说道:“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孝”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因此,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重拾儒家文化,再次回眸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依然能从那里汲取文化的营养,找到孝心教育的“根”。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班级教育中,让学生徜佯在儒家文化之中,如《论语》、《三字经》等等,在充分诵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沐浴“孝”之教育的芬芳甘露,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自悟”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的熏陶呢?
利用早读课,语文课的前几分钟或课余的时间,诵读儒家经典,如《三字经》、《论语》等。如“事父母儿谏,见志从不,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就是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从心里不愿听从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违背;为父母而操劳,也不要怨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非要远离家乡不可,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在诵读中逐渐“顿悟”,明白“孝”的真谛。也可以组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谈谈自己阅读《论语》中关于“孝”的部分后的感受,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再一次升华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让学生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教化为沁人心脾的自我阅读,自我顿悟。这是“道德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他们的精神家园着上一道美丽的“底色”。
二、以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一切德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做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们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家长、与社会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活动作为创建班集体最基本的操作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孝心和学会感激”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孝和爱与感激”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身为父母的不易,真正知道教敬父母的意义。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面对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会感激。学会感谢父母,体谅父母,是感激生命的第一步:
1.布置“孝心作业”
实际调查发现,孩子们收获不小。平时只知道大手大脚花父母赚来的钱,却不知道这钱来得这么不容易,爸爸妈妈赚钱那么辛苦,工作那么劳累,自己一年要花掉那么多钱,真让人大吃一惊。有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要省着花钱,为父母节约钱。孩子们平进不大多做家务劳动,这次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情,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家务劳动原来那么辛苦,爸爸妈妈原来每天既要外出工作,在家中又要操劳持家务,一天到晚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自己一定要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碗、扫地、洗自己的衣服、拖地、打扫自己的小房间、为父母做早饭等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实在在地觉得自己实在应该为父母做点事情,懂得了感激父母的深刻含义。
2.通过各种形式,表达爱与感激
教师应该教育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用心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为长辈实实在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平时,可以为下班回家的父母递上一对拖鞋、捧上一杯清茶,为父母讲一个让他们开怀大笑的故事;父母生日时,可以将自己写的感谢父母的诗歌、作文装订成一本小书,把自己与父母一起照的照片制作成一本小影集;“三八”妇女节时,可以为妈以献上一首歌,为妈妈写一首小诗,为妈妈做一张手工贺卡;教师节时,可以画画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可以把作业做得非常出色,可以大声对老师说声:“谢谢”;重阳节,可以给长辈做一个菜,可以给他们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可以陪他们去爬山散步……这些事,能让孩子说“感谢”时不再忸忸怩怩,让“爱”的表达发自内心。
爱和感激的情感是需要养成的。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应该通过爱和感激的言行体现出来。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再把这种感情有意识地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中。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必然会获益匪浅。
3.开展主题班会,向父母道谢。
利用家长会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回忆父母爱他们的点点滴滴,说说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该怎样回报父母的这份沉甸甸的爱?你可以做些什么,表达你对父母的一片深情?当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谈起父母给予自己的爱的时候,当孩子们第一次对着爸爸妈妈说出心中的感动和谢意的时候,当孩子们为自己的爸爸妈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爱心卡”的时候,在场的家长们默默地落泪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而高兴,他们自己的孩子懂得了自己的爱而感激不忆……
爱与感激的教育,不但能令孩子感受到被人爱、被人感激所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更有助于孩子通过爱别人、感激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培养孩子懂得爱与感激,对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意义非同寻常。
让我们以“孝”字当先,共同携手直面“爱和感激”的教育这样一个新时期重要的德育课题,让我们和孩子都懂得爱和感激、都善于表达爱和感激,也为学校的德育留住一片清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