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探区的小实验与大智慧 ——大班科探区实验活动的有效组织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月3期   作者: 黄琳雅
[导读] 科学小实验对于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科学小实验对于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教师的有效干预和指导,能激发幼儿在科探区操作小实验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培养记录、与他人交流分享等探究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关键词】小实验;教师指导

        科探区小实验的操作性强,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萌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帮助幼儿理解简单的科学现象,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但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一些科探区投放的实验材料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有些幼儿虽然很感兴趣选择了进行小实验,却出现无从下手或者不能专注游戏的情况。如何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成为了区域活动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科探区小实验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经验铺垫。幼儿园当前的主题框架中关于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较少,幼儿缺少相关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对于操作小实验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性不强,需要教师在旁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指导不然难以有效进行操作。
        2.材料投放不当。当前投放的小实验材料大多来源于网络收集,有一些材料虽然看似好玩,但是玩法单一,供幼儿探究的成份较少。例如蔬菜变色过程时间比较长,区域时间并不能让幼儿观察到变化过程,并且操作只需要将蔬菜放入颜料水,虽然实验有教育价值,但没有办法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3.缺少有效指导。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来说,科学是五大领域中比较难的一块内容。如果小实验中的一些原理教师自身并不十分清楚,难以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向幼儿解释或帮助幼儿理解。教师不清楚如何针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就较难敏锐捕捉适时的教育契机,无法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充分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师的有效干预以及指导策略
        如何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培养幼儿科学的操作方法,提升幼儿动手能力,实现科学小实验的价值,教师可以尝试从准备、实施、提升三个阶段尝试对幼儿科学区的小实验操作进行有效的干预及指导。
        1.准备阶段:激发兴趣
        (1)精心设计区域环境。设置一个独立且相对安静的空间作为“实验室”,以此减少干扰,让幼儿能更专注的进行实验。在“实验室”投放“小小科学家”角色牌、科学家白大褂、眼睛等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材料,由此让幼儿关注到这一区角,并且能带着角色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操作中。
        (2)合理投放区域材料。首先,材料投放要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减少投放操作单一探究成分较少的小实验,新增开放式探究操作材料。例如投放“沉与浮”材料,如果只有土豆、盐、搅拌棒、杯子,幼儿能探究很有限,幼儿尝试了一次之后就不愿意再机械式的重复游戏。若新增糖、味精、塑料玩具、树叶、石头、橡皮泥、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从如何改变密度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如何借助外力帮助物体不往下沉等方面对沉浮进行多维度的探究,拓宽的幼儿的思维方式。
        其次,材料投放要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针对部分实验设置难度层级,鼓励不同程度能力幼儿都能参与进行实验。

例如投放电路材料时,用黄色、橙色、红色的卡片设置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个层级的挑战卡:提供完整连接图示,提供实验目标以及所需的零件以及空白内容请幼儿记录。这样有挑战性的设置一来能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二来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实验操作需求,让幼儿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熟悉材料的特性,感知材料的内在联系。
        再者,材料投放要关注幼儿的兴趣走向。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事件有意识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进而将幼儿关注的兴趣点转移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比如孩子户外散步的时对影子产生兴趣,可以延伸到实验室继续探究。
        (3)给予经验支撑。在投放的实验材料中,有些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可以直接开展小实验。但是部分实验材料幼儿并不熟悉它的特性,这类材料教师在投放前要先进行介绍,为幼儿的有效探究做铺垫。
        2.实施阶段:关注过程
        (1)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如果教师没有对幼儿进行小实验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就无法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更谈不上为幼儿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指导甚至可能会对幼儿有价值的探究行为进行错误的解读。
        (2)提供适时支撑。在对于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引发的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鼓励引导幼儿继续探究;但有些时候也需要教师往后退一退,给孩子的探索让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适时对教师本身有着较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本身有极高的教育智慧与判断能力。例如一次在组装电路的过程中,球球安装的灯怎么都不会亮。在他自己对照电路连接图检查自己的电路连接情况,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等待”作为一种特殊的介入方式,是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准确判断和探究能力的极大信任。
        (3)鼓励幼儿尝试记录。记录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无论是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转化为图画、符号和文字的过程,还是阅读记录,获取发展线索的过程,都需要幼儿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通过记录能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并且能让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呈现得更加完整。并且幼儿的记录能帮助教师较为准确地评估幼儿学习游戏过程中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大班来说,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能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结果、发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的过程。因此我们鼓励幼儿用绘画、标记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
        3.提升阶段:
        (1)巧妙融合一日生活。区域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点评环节时间比较少,没有办法给予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为了营造更浓的参与小实验活动的氛围,教师可以在餐前或餐后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在实验室内设置一块专门的墙面展示幼儿的记录,并以奖励贴纸的形式鼓励幼儿学习同伴的记录方式。
        (2)家园合作共建平台。部分实验实验以体验感知为主,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小实验的操作兴趣,但需要较多的耗材。因此可以尝试以视频或现场示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并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相关实验并记录。实验进行后请幼儿结合视频、图片、或记录内容和集体共同分享实验发现。这样能让幼儿实验后进步一梳理实验的内容,提升思维能力与组织语言能力,更能让家长看到幼儿的发展。同时,我们通过微信群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分享一些适合大班幼儿有趣的科学实验,也鼓励家长在家多和幼儿参与类似的科学小实验,以此提升家长的参与与关注程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