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的社会性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教师应避免说教,而要将德育和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德育体系;构建
幼儿教师应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自我防护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在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提升其合作、谦让、协商的能力,树立了科学的观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要注重综合运用,活动以游戏为主,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活动模式,注重接近生活,接近大自然,如通过娃娃家、益智区等区角活动,让幼儿注意自己的礼仪行为,并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生活中的影子,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应用。
一、幼儿园生活化德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1. 增强幼儿社会化的适切性和生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宠爱,这种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非常普遍,家长的宠溺往往会导致子女形成过度自我的性格,不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在农村地区,受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很多幼儿成为留守儿童,祖辈只能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在幼儿德育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提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些都会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和情感态度形成受到一定的制约,而生活化的德育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相符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 增强师德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包班教学模式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精神时常处于焦虑状态。受制于自身专业水平,部分幼儿教师德育意识较弱、德育能力不强。此外,在家园共育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通常采用命令或布置任务的方式指导家长开展德育,削弱了家长参与幼儿德育的积极性。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往德育方式的不足,明确了生活化德育优势。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德育,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使教师深入认识和了解生活化德育内涵,明确德育方向,规范自身的德育行为,从而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增强家园共育的针对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制力很弱,即使能够通过生活体验获得德育效果,也极易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例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会将垃圾扔到垃圾箱,但在家里因失去约束和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就乱丢垃圾。从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可以看出,不仅要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德育,还要在幼儿园外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活化德育可以扩大幼儿接受德育的范围,有利于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使幼儿德育观念和德育行为得到真正统一。
二、幼儿园生活化德育体系构建和实施策略
1. 构建生活化德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德育环境能够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德育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环境布置理念,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构建美观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化教育环境。例如,在开展“感恩的心”这一亲子活动时,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利用各种材料布置主题墙,这些材料可以是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图片,可以是幼儿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也可以是幼儿平时的活动照片。这样的德育环境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心智,让幼儿更有勇气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其次,教师要注重创设标志性环境。幼儿每日的生活包含了很多德育契机,教师要预先布置标志性环境,抓住德育契机,促使幼儿遵守幼儿园行为规范。
例如,可在楼梯两侧画上小脚丫,要求幼儿上下楼梯时靠右侧行走;也可在自然角中悬挂“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爱”之类的标语,培养幼儿的生态环保意识;或在班级活动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幼儿展示进区规则,要求幼儿规范言行,如提醒幼儿在构建区要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后放回原处。
2. 紧抓德育契机开展引导。
在幼儿园中开展德育,教师应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机会,促使幼儿形成良好品德。首先,教师应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模仿和强化。模仿和强化是幼儿社会学习的明显特点,在社会学习中,幼儿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这也将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每日生活中的重复琐碎部分,引导幼儿规范行为、培养品德。例如,在幼儿玩玩具时,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要争抢玩具,应该轮流玩;起床后,可以引导幼儿帮助同伴拉上裙子后背拉链;在户外体育活动时,要鼓励幼儿与小伙伴合力搬运动器械,不小心碰到别人要及时道歉并且主动安抚;喝水时要排好队,不能推挤,杯子轻拿轻放。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复要求幼儿模仿并进行强化,能够有效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其次,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激励幼儿。因为幼儿在社会学习时善于模仿,并会被同化,所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幼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要利用幼儿身边的实例展开德育。例如,在一次离园的过程中,有一名幼儿看到掉落在地上的钥匙后马上捡起来交给教师,最终物归原主,教师第二天在全班面前表扬了这位幼儿。这个事例对其他幼儿来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能够让幼儿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教师可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在班级中展开“雷锋行为播报”活动,让幼儿说一说每天看到的或听到的好人好事,还可为幼儿播放一些相关动画片,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德育效果,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3. 开展生活化德育活动课程。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留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将问题引入活动课程,展开德育渗透,促使幼儿形成良好品质。例如,很多幼儿在搬动椅子、拿放杯子、玩玩具或关门时会发出很大声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开展“轻轻”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回放视频,让幼儿明白噪音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体验,帮助幼儿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引导幼儿养成耐心、轻拿轻放等良好习惯。“轻轻”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幼儿的生活非常贴近,幼儿能够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这次活动让很多幼儿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之后很少再制造类似噪音了。此外,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德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趋于情境化、游戏化和生活化,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明白相关道理。
4.落实考核奖惩管理制度
为推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取得实效,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幼儿园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考核实施细则,对于班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与结果考核,以日登记、周小结、月考核、期汇总,严格进行量化赋分。对于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综上所述,幼儿德育的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时应注重生活化德育环境的创设,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要将德育贯穿于幼儿各项活动,重视生活化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晓霞.让“德育之花”在幼儿生活中绽放[J].名师在线,2019,(14).
[2]谢秀红.生活即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园生活化德育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8).
[3]马晓丽.幼儿园中班德育教育的相关思考[J].名师在线,2017,(15).
[4]刘淑英,马丽花.论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的渗透[J].林区教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