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思维工具,目前被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小学三年级语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能够优化语文课堂,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此,本文主要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促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纷纷开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根据教学实践表明,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好的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对思维导图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线性模式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自己先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对课文内容、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只能培养学生的线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与人性立体化的发散性思维是不符的,进而会严重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在线性思维的影响下,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经常会出现知识回生的现象,前面学的知识,后面就忘,这种现象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尤为明显。
(二)畏难情绪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奠定语文基础为主,因此,小学语文内容多、类型杂,知识点相对零散,光是要学习的生字词就高达上千个。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限,不能很好的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这也使得很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并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2】。再加上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法,反而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负担,继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语文学习成绩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借助思维导图,传授学习技巧
思维导图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其更加注重人类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和利用。为了便于人们更好的思考,其会利用图像、文字、列表、符号等方式来将人们思维的过程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灵活的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种语文学习技巧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通过对语言、图片、结构、数字、颜色等思维导图的基本元素重新组合成具体的技巧。例如,在对“记叙文”体裁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3】。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罗列出来。然后,教师在让学生以每个时间为节点,提炼出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的分支图形,对每个时间节点上的事件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借助思维导图,学习和理解课文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对于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文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和语言结构,进而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例如,在对《秋天的雨》这一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其中。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并对课文进行阅读,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绘制出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并让学生以秋雨为线索,用图片、数字、颜色、符号等基本元素来将课文中所描写的众多秋天的景物表示出来,最终通过思维导图将这些景物进行巧妙的串联,展现出一个缤纷色彩,丰收、欢乐的秋天。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完成的习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
(三)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单元总结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设置一个主题,并开展单元学习之前会设置单元导读,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根据单元内每篇文章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编排和画图,构建出系统的单元知识结构图,以便学生更好的对单元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理解和掌握,并找出不同单元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绘制出个性化的单元思维导图,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4】。例如,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单元《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几篇课文都介绍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同时每篇文章都有其特点。在对这一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的内容、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将每篇文章的特点标注出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反思总结
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特征,将其运用到课后总结环节,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后总结。比如,当学生学习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的知识组合成一个完成的图形框架,并将各个知识链接成一个知识网,进而将本课内容清晰的呈现出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以便学生系统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思维导图的重视和研究,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思维导图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参看文献
[1]项小燕.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20,41(01):64-65.
[2]林淑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19):28-29.
[3]林楚坚.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75-76.
[4]张海秀.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