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舞蹈性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罗刚
[导读] 中国的钢琴创作都极具舞蹈特征,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的钢琴创作都极具舞蹈特征,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音乐、舞蹈、美术、雕像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在中国的艺术中没有一种艺术是单独的。各个地区的艺术都是相结合的,在雕像中能看到美术的美感,在美术中能看到舞蹈的线条等。所以在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我们也能看到舞蹈美感,从旋律上、节奏上和感情上都表现了舞蹈的绚丽美感。
         (一)、旋律上的“舞蹈性”
         首先从引子上,在引子出来的时候极具流线色彩并且节奏自由活泼,引子的旋律在短短的8个小节上由上到下进行了两次起伏,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初春”的感觉,在引子的中间加上了多次小起伏来衬托整个大的起伏,这些小小起伏更是表现“初春”含苞待放的感觉。整个引子的流线性的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情绪上柔美又灵活既严谨又不失幽默风趣性,使曲子在引子上就表现出了舞蹈的起伏感和流线型美感。
         例七、选自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3小节
        
         其次在首部和中部上主题的频繁出现就像在演奏一首节日欢歌一样,主题的多次出现并且作者多次变奏使主题更加灵活多变和使旋律更加丰富,主题的大量变奏加上在变奏中的丰富装饰音也是大量的变化出现,这样使整个曲子都贯穿了“舞”的特性。整个作品在旋律上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简到繁、由平静到激动,从旋律上就丰富的表现了音乐情绪上的变化。另外,王建中老师通过引申、变奏、首尾呼应和旋律的起伏等相结合的作曲原则,使整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改编的显得那么完美。
         最后,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钢琴曲之所以改编成功是因为每个人在听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就能有陕北民歌的感觉,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虽然是钢琴演奏作品,但是在王建中老师的改编下拥有陕北特有的信天游的感觉,在钢琴演奏中保留了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旋律中那种节奏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舞“的美感使整个曲子都感觉在舞蹈一样。
         (二)、节奏节拍上的“舞蹈性”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节奏上变化多次,并且在很多部分都是变化频繁,虽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没有新疆地区的复杂多变的节奏,但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节奏刚好符合了陕北地区的“舞蹈性”特点。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环境所以形成了一种农业和牧业结合的劳动生活,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形成了陕北地区特有的艺术特色。

当地的人民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了艺术中包括舞蹈,舞蹈形式多以秧歌、腰鼓为主,动作粗犷,情绪奔放,具有质朴、憨厚、勇武的特点。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运用了多种节拍散拍、2/2、3/2、2/4等多种节奏。在钢琴曲中最能体现“舞蹈性”特征的就是节奏节拍了,如果节奏节拍都是很平静的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这个钢琴作品只能是一个叙事性作品,如同西方很多的奏鸣曲一样曲子虽然激动富含感情色彩但是他是对一个人或者事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富含“舞蹈性”特征的作品。“舞蹈”的灵魂就是拍子而且舞蹈基本都是单拍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整个曲子都是以三拍子和二拍子贯穿全曲,其中只有少数其他的拍子,这样用三拍子和二拍子来把整个乐曲的“舞蹈性”充分表现出来。虽然“舞蹈性”的代表性节拍是三拍子,二拍子的“舞蹈性”功能没有三拍子典型,但是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王建中老师把二拍子作为“舞蹈性”音乐特征的主要节拍贯穿整个乐曲。在二拍子中混入三拍子、散拍子、四拍子等节拍变化使得二拍子显得更加灵活更加舞动。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整个乐曲的节奏由八分音符为基础,节奏感觉如同后十六和前十六,在中间加入变化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不管是前十六、后十六、附点、还是切分节奏都是极具舞蹈特征,单一的节奏太过单调而且不能体现出舞蹈的律动和灵活,王建中老师灵活运用节拍,以八分音符为主加入多种节奏型使整个乐曲富含“舞蹈性”特征但是却不失和谐。
         例八、选自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2-19小节
        
         (三)情感表达上的“舞蹈美”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情绪上来说其实变化不是特别丰富,因为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首尾情绪相呼应的,从引子和首部都是相对起伏不大是情绪的渲染阶段和情绪的烘托阶段,这样的情绪是为了中部的热情作为铺垫。而在中部情绪重复频繁,一共重复来四次。中部的B、B1、B2、B3四个乐段虽然是四个乐段但是它们主题和情绪都是一样的只是王建中老师用多次变奏的手法使四个乐段有着各自的情绪特点,总的说虽然四个乐段有差别,但是在差别中都包含了热切期盼的情绪在里边。情感上的多次反复正好表达了情感的“舞蹈性”因为反复的创作手法是“舞蹈性”音乐的典型创作方法。中部巧妙的把情感多次反复但是却不失美感,在反复中多次变奏是音乐感的层次、力度、速度都变化有度做到了恰到好处,使整个乐曲在反复中有这舞蹈的灵活、生动,而不是一层不遍的呆板平淡。
         所以整个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不管从旋律的线条上、节奏节拍的变化上还是情感的反复上都充分的体现了舞蹈性的特征,这种“舞蹈性”使整个乐曲从头到尾都富含美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