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育迎来了革新,人们也越来重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显然,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相脱离。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越来越重视的话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认知结构;探究思维;应用能力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时期,是学生理性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落实,虽然大部分教师的理念随之变化,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还是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机械化特点,这样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再研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最后找到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一、创建操作环境,完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感知觉较为敏感,并且对外界环境充满着一定的好奇心,如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只会阻碍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操作的环境,真正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此外,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也能够同时参与,进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在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四个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三角形比圆的面积大,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平面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以此帮助学生认识面积,并使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随后在比较面积的教学中,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差无几,如果单单以观察的方式很难看出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因此,笔者让学生拿出桌子上准备好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纸片,通过运用重叠法来比较谁大谁小,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也很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于是由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多少来比较”的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还为面积单位的学习做好认知准备。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探究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既是唤醒学生探究思维的主要依据,也是发挥学生学生能动性的重要载体。由于数学知识呈现出整体化的特点,并且后概念总是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置合理的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例,笔者首先展示情境图,即:学生在体育馆里观看篮球比赛,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和经验提出:“体育馆有几个区?体育馆一共可容纳多少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思考:“要想知道体育馆一共容纳多少人,怎么列算式?怎么口算这个算式?”这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几种方法,如:48乘以10就可将其当作48扩大10倍的结果。通过开放式的课堂问题,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乘法的算理,还掌握了算法,以此对知识产生了深刻的理解。
三、结合实际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良好心理品质,也是产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推动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构建生活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生活情境不仅能够快速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还能够使学生融入到熟悉的环境中,并对理性的数学知识更容易产生感性的认识,进而为理性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以“旋转与平移现象”为例,笔者首先以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并提出:“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有哪些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这些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的内在情感共鸣,随后请学生自由发言,于是播放游乐场的情境视频,包括:碰碰车、滑滑梯等,播放视频前,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哪些物体在运动,是如何运动的?在学生观察完视频后,请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演示,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并将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最后在学生分类后,笔者揭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即:旋转、平移,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因此,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再从具体化的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简单明了。
四、引入数学史料,丰富认知范畴
数学史料作为新知识产生的大背景,是丰富学生认知范畴的重要途径。但教师常常忽视数学史料的引入环节,将新知识直接平铺直叙地讲解出来,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于表象的认知范围内,还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引入数学史料的契机,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充分准备。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小数的由来,笔者首先以“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提出小数”的故事作为导入,使学生对小数具有初步的认识,也使他们感受到小数的学习重要性。此外,通过数学史料,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来之不易,并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笔者展开接下来有关小数知识的教学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并使他们在数学史这一大背景下认识小数则会更加深刻。
五、构建实践环境,提高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将知识停留在理性的理解层面上,并且将理解教材内容作为唯一的学习任务,而忽视应用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构建实践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理性上升到实践。此外,通过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以“简单的统计活动”为例,在学生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情况下,笔者展开以调查作为主要的教学过程,并且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起来,其主要的流程为: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为主要的调查主题,以全体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以“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为主要的调查维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在黑板上统计,学生提供信息的方式来完成调查的活动。在此之后,学生再以黑板上的数据作为依据,画出统计表,并进行分析。因此,将统计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统计表的使用过程,还加深了他们对统计表中“合计”含义的理解,从而发展了他们观察、思考、表达以及应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并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在于学生能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力军,在教学活动中,应找到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展开教学,并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从而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雷祝庆.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15(12):95-96.
[2]姚翠华.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