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文化教育,无论是德育、教学,还是管理,都存在着一个文化的问题,都需要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当我们把某门学科教学成为某学科文化教育时,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得以实现。
学校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舶来之物。换言之,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这一研究领域的比较适合中国学校校情的,为理论界和实践者所共同认同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看,构建学校文化的活动,当然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从实践中丰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文化建设实践,推进学校向更理性的层面发展,这是一条值得我们探索的路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多方面着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即规范,学校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我校结合校情,已经制订、完善了《教职工聘任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考勤奖惩条例》、《教学科研成果奖条例》等,旨在增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
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充满人文色彩和独特学校魅力制度文化引领整个学校走向充满温馨,积极向上,人心凝聚,奋勇争先的理想境界。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将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优良的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办好宣传橱窗和黑板报,作为向学生宣传文明、进步、和谐的文化阵地。让橱窗、草坪、展板、校史馆、生命科学馆的标志项目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无声的导师。
3)、教师文化建设
学校教师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它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教师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二是组织内部教师的人际关系;三是组织的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学校教师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而建立起来为广大教师所认可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选择标准、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校园氛围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4)、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共处,如何做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合适的发展。因此,在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中,学生文化建设是核心也是终极目标。
三、结语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结合我校“三个习惯”的养成,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必须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课题编号:2020—LYZJGYB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