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师专业化的特点、困境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月3期   作者:邢佳璐
[导读] 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摘要】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在幼儿园的发展中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专业素质内容复杂、专业成长更多依靠经验等特点。当前学前教师专业化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培养质量不高、教师水平得不到保障等困境。需要教师自身“觉醒”,同时政府牵头构建完善的学前教师职业培训体系,国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学前教师;专业化;解决策略
       
        一、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涵义与特点
        (一)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涵义
        专业化昭示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涵盖两方面: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即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过程,其目标是使教师工作由职业变为专业;二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即教师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在专业自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由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其中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根本。[1]学前教师专业化应立足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和专业实践提高个体的专业程度,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
        (二)学前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教师的专业成长涉及两方面问题:从静态角度分析,教师的专业成长涉及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完善与素质水平的提高,是教师必备的任职条件;从动态角度分析,教师的专业成长涉及教师专业成长阶段问题,说明教师实际的成长过程。[2]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在这两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专业素质内容复杂。学前教师长期面临着两种处境,一方面经常被严重轻视,被视为“看孩子”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做;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很高,要能唱会跳,能画会写,几乎是个全面手。这种极大的落差只存在于学前教师身上,其他阶段的教师似乎长期以来都有专业化的要求。二是专业成长更多依靠经验。学前教师的专业程度一直被人所诟病,首先是学前教师从业者来源多样,很长时期以来对学前教师也没有专业要求,所以各种年龄、各种学历、各种专业的人都可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反映了学前教师专业成长更多依靠经验和教师自身的摸索。
        二、当前学前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
        学前教师专业化是一项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其发展无论对幼儿还是教师本身都具有显著意义。但目前学前教师专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前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学前教师的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因此个体的主观愿望和表现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条件。但当前学前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素养偏低、教育信仰缺失、缺乏职业精神、职业倦怠程度高、学前教师流动性大等方面。[3]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学前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只是将学前教师当作看孩子的;学前教师待遇偏低,不仅工作没有保障,而且工资偏低;工作任务繁重,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要高度注意孩子们的安全事宜,而且工作繁杂、琐碎。
        (二)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化的培训体系不完善
        学前教师的专业化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支持。职前阶段,需要学生所在学校的精心培养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训练,但目前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学生和幼儿园的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新教师入职以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教师专业化的职业开端,幼儿园本应精心安排各种培训课程,但现实是,新教师入园多数靠的是教师自己通过对老教师课程的观摩进行的独自摸索,这种随意性和缺乏系统性对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现在的国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国培项目也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而且这种阶段性的活动对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作用有限。
        (三)学前教师培养质量不高,教师水平得不到保障
        学前师范多数都停留在专科层次,课程设置强调技能的把握,而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这同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学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很多学前教师来说,这些内容都显得十分抽象而难懂,他们感觉难以接受,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产生了怀疑。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中,直接让学前教师面对“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也使他们感到难以消化,而容易放弃理论学习。同时,《指南》明确了学前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状态,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关注的对象。在诸多以引领为主要内容的角色中,教师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背景知识和技能,这也让许多年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感到自己在教学观念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三、解决策略
        (一)教师自身“觉醒”,注重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自身应加强自主成长的意识与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要走出当前社会认同度较低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不断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依靠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效果和令人信服的教育质量,使教师成为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专业人员,使幼儿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1.在学习中充实、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要适应快速发展变革的教育现状,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系统地学习先进的幼教理论,经常性地阅读幼教专业杂志,结合时代发展与实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其次,加强团队学习。

现代知识观表明,知识是在合作与分享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体中实现。在一个由具有不同性情、经验、才能和观点的教师构成的团队中,教师可以通过相互观摩、相互质疑、交流讨论各种教育问题、分享个人经验等共同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再次,加强研究学习,幼儿教师的学习也和幼儿的学习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应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发现、吸收、内化各种信息。在教研中共同学习的过程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是非常难得的专业成长机会。教师编写讲义、参编教材、参与课程开发,都是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意义的活动。
        2.在实践中提高、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各项专业能力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其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的研究一定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才具有实际意义。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齐曾说:“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在与幼儿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所有智慧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坚固,而教师的角色、知识、专业和能力在直接的应用中更强化。”教师具有的教育理论只有引起自身经验、情感的共鸣,融入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具有个性、情境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参与科研,其教学才有深度和广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践有助于教师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知晓如何把那些明确的知识付诸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育实践智慧,获得专业成长。
        3.在反思中超越,形成自主成长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取向和新理念是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反思使幼儿教师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会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和反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它有利于增加幼儿教师的理性自主,使教师更为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发展专业,使自己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反思是幼儿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思考、审视、判断、总结,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过程,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己不断获得专业成长与成熟。同时,也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管理,合理提出今后的发展规划,并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争取规划的实现。
        (二)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1.终身学习伴随着教师整个专业成长过程。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现在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速度快得惊人,有研究人员指出,目前人类拥有的知识每三年增长一倍。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使自己更加专业化。
        2.交流访问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深入。 任何职业水平,如果不通过进修学习提高,摆脱陈旧的心理定势,树立超前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则其教育教学水平将停滞不前。作为管理者可多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国际会议的机会,定期派教师到国内一流大学进修、学习,让教师最大程度地获取前沿学科知识、获取教学方法和经验,把学到的先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4]也可以邀请该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讲座,把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分享,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系每年都要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国内各种学前专业的研讨会,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形成会议纪要,举办讲座进行传达。
        (三)政府牵头构建完善的学前教师职业培训体系
        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前教师专业化方面,政府的支持对完善幼儿教师园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政府提高重视,为提高学前教师质量打下基础。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仅能够提升学前教育的社会地位,为全社会儿童谋福祉,还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提升学前教师的社会地位,进而引导更多的人才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在源头上提升学前教师的质量。与此同时,政府的重视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专科及以上大学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通过增加投入,加强研究,促进课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这都有利于高质量幼教师资的培养,对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制定专业化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在专业化标准的基础上,采取系统性措施,完善学前教师职后培训体系,进而建立完善的学前教师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提高幼儿教育质量。[5]我国已经出台了学前教师专业标准,这为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同时一系列国培项目的开展也为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契机。但问题是专业标准如何与学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国培项目如何为学前教师获得更多继续教育的机会,这都需要政府牵头,将一系列措施系统化、制度化,进而完善学前教师职业培训体系。
        (四)国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体系,激发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
        1.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学前教师的合法权益。 政策法规的支撑保障着学前教师的基本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只有健全和完善的法制保障,才能使学前教师真正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切实改善学前教师的生活水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能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实现专业成长。其次,政府部门要研究如何完善学前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当前,学前教师并没有独立的职称体系,只能跟着中小学的职称体系走,这也反映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完善学前教师的职称体系,理顺关系,以极大地调动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
[2]胡碧霞.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诠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3]金李花.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及出路 [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5).
[4]胡金姣.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5]郭茜.幼儿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